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智能+”时代建筑业迎来转型升级新动能

2019-04-20 00:5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中国建设新闻网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互联网站。坚持“大资源平台,大数据高地”的目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与人的实时连接。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连接人与人,而是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在一起,并推动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能的“智能+”时代。

“智能+”逐渐与各大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为传统行业带来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也将倒逼传统行业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大力改造提升传统行业。“智能+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

“智能+建筑”发展趋势分析

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建筑”将给建筑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BIM与物联网融合构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推广应用为建筑界带来数字革命,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共享标准信息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以及三维动态的可视化管理。而物联网作为构建智慧建筑的神经传导系统信息的承载体,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让所有物体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激活建筑的感知能力并获取实时动态信息。BIM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将为建筑的智慧提供核心的基础支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予建筑分析和学习能力。行业正在探索大数据技术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特别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数据应用及其标准,各类业务从产生、传输、共享、应用并形成完整的数据信息链,建立统一的数据应用模型,实现建筑从规划到运营的全业务和全过程的大数据应用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成熟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决策”和“自学习”成为一种可靠能力,支撑着建筑向智慧的深度发展。

“智能+建筑”增强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智能+建筑”将注重以人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拓展智慧应用。用“智能+”的思维,进行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将智慧融入到建筑管理、服务、生活、办公等场景。更加强调将人、建筑、信息融合,提供定制化服务、提高用户智慧体验,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智能分析决策和自我进化能力。“智能+”时代的建筑大数据,不是数据的叠加和集合,更多的是数据有效的集成和数据价值的挖掘。以数据融合驱动业务流程的整合、软硬件资源的整合,使建筑具有智慧大脑并具有基本分析与决策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成熟,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决策”和“自学习”、“自进化”成为一种可靠能力,并支撑建筑向智慧的深度发展。

“智能+”时代,建筑将加速向智慧建筑发展,基于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智慧建筑的智慧化不再局限于运维、管理方面的智能化,而是发展为面向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和服务全面的智慧化。

智慧建筑是行业的热门话题,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些当今智能建筑不具备的特征。首先,它综合运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其次,智慧建筑具备“类生命体”的特征,拥有建筑大脑、智能分析、智能决策、自学习、自适应和交互等能力,是建筑发展的高级阶段。再其次,智慧建筑是面向设计、建造、运维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面向管理、运营、服务多维度的智慧化。最后,它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通过对建筑业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驱动建筑产品升级、全产业链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用户体验是关键。对于“智能+建筑”,更多的是看终端用户享受服务的便利度,用户的需求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如果建筑忽略了“人”的因素,精心设计的智慧化功能并没有抓住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和痛点,“建筑”与“人”还没有形成共同体,难以感受到建筑的“智能+”功能。

运维和管理与技术发展脱节。“智能+建筑”涉及到信息、控制、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随着BIM的推广应用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系统与信息化系统融合应用在运维管理阶段具有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整个BIM的应用都集中在前期的设计、施工阶段,在运维阶段系统融合技术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产学研各参与方共同解决。

标准及规范与技术发展脱节。既有建筑在后期进行升级改造时,一方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且缺少相应可遵循的改造标准,很难有效地进行升级改造,用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建筑正在加快向“智能+建筑”发展,原有智能建筑的规范或标准跟不上最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凭借各自的理解进行建设,“智能+”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突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