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碳金融发展观察

2019-04-20 06:0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作者 邝安朋为立足于节能减排的国际大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推动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金融服务机

  作者:邝安朋

  为立足于节能减排的国际大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推动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而言,发展和推广碳金融业务也是其实现自我优化和设立科学信贷机构,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关键之举。

  一、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的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绿色信贷”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为了推动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7年就已发布了有关“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政策主要倾向于大力支持国家环保重点机构与产业,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则采取了限制贷款额度的方法,以期利用信贷政策建立起行业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进而使信贷资金实现“高效配置”。同时,针对部分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设定了限制提供信贷支持的规定,并对于已经发放的、淘汰类项目的贷款对象,全面停止了新增授信。此外,还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设立了“企业名单制”,割断了环境违法违规企业的资金链条,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冲突对立。

  (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逐步得以广泛普及。国内多家银行都较早地启动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例如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其中,兴业银行是国内率先践行“赤道原则”的银行。该银行秉持“积极承担企业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双向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国内市场首创推出了“能效融资”项目。该项目中,业主可直接向银行提出融资需求,经审核通过即可接受融资服务,有效推动了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在发展期间其他商业银行也不断开拓创新碳金融的相关业务,推出了以CDM项目为主导、以碳减排指标的销售收入为依托的各类碳金融业务,逐渐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担保与抵押”模式。此外,还有部分银行在他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若干“节能减排”业务,并通过对节能减排产业链的深度分析和研究,发掘出了金融领域的业务新商机,既为其自身发展开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体现出了金融领域主力军——传统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对于“绿色信贷”政策的创新实践和大力支持。

  (三)碳金融业务及其相关产品创新形势良好。时下,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的碳金融业务日渐受到关注,相关碳结构性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例如,早期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额分别达到了7.345%和14.125%的理财产品——“聚财宝”“聚汇宝”,就是两款与“ 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又如,近年中国银行推出的一款预期收益高达15%的“汇聚宝”,也是与“碳排放配额”动态联系的理财产品;还有浦发银行推出的“CDM专项财务顾问”一站式金融信贷服务,等等,都为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碳金融业务开展,我国银行业在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强化以及深入。

  (四)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备受关注。简单地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一套“复杂的演算法”,其不仅能够让数字货币直接绕开“中央账本”,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电子交易,还能够与被交易证券迅速实现交换,广为人熟知的“比特币”便是其中典型。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提出与应用,快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深度研究。一时间,探索、利用互联网分散化特征支撑下的区块链技术成为了时下提高金融市场运转效率的高频选择。而基于这一发展势头,世界银行业巨头相继合作研发糅合了“结算金融交易”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数字货币,并推出了“多功能结算货币”——“瑞银”。而在我国,多家金融服务机构也将目光聚焦在区块链技术上,并展开了积极研究,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联合了“蚂蚁金服”、“百度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投身于对增加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为结算系统提质增速等问题的探索之中。由此推之,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碳金融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推动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可行思路

  (一)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基于实践经验,推动与完善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首要任务是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形成完备的碳金融风险防控和规避体制机制。换言之,即要求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成员既要密切关注与国际季候变化相关的制度、政策、法规,不断探索研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技术,力争开拓更多碳金融业务渠道,同时也要适当地向国外投资者转移自身风险,重视“碳金融业务”中重要碳价格风险的防控。例如,可尝试采取碳信用期货或期权对冲等方式来转移价格风险,减缓价格波动,以实现套期保值、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又如,在审批和提供贷款时,慎重考虑、合理筛选符合投资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且拥有较强外部担保的项目开发企业,采用分期投入资金或是“银团贷款”等方式来分散贷款风险,以确保项目贷款风险指数降至最低。

  (二)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应用模式。除技术手段、风险管理和安全措施等考量标准外,能否被应用亦是数字货币能否获得生命力的关键。换言之,只有市场接受、民众使用、法律保护的数字货币,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货币”对生活、对交易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的道路上,银行业要确保碳金融业务之“数字货币”的普及应用,探索开拓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是其必然,也是应然。目前,我国货币发行遵循的仍然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构建的二元机制,故,数字货币的应用探索当充分借助银行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机制,引入“数字账户”、“一账户双模式”等概念,让用户账户名下既有实体货币账户支持,也有数字货币账户调用。但要实现“数字化”与“实体化”账户既分离又一体的双模式,首要厘清数字货币账户的资金属性。即,数字货币不同于“圈存现金”,其并不完全依赖银行账户,而是通过发钞行直接确权,再利用客户端的数字货币钱包以点对点形式进行现金交易。从整体上看,在央行集中统一发行数字货币的环境下,银行库中的数字货币是银行的资产,但也是央行的负债;而银行客户账户中的数字货币,是客户的资产,同时也是央行的负债。因此,不论其模式如何调整,数字货币的应用发展应始终围绕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展开。

  (三)完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规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除了前述的“数字货币”外,同时还广泛作用于“支付清算”、“权益证明”、“数字票据”、“交易所证券交易”、“银行征信管理”、“保险管理”等方面,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对于促进与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承载的“去中心化”、“自治化”的根本属性严重冲击了现有市场监管体制,加上现行立法层面的滞后性,区块链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客观存在着法律的缺失与制度的调控,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也就难以得到有效预估与防控。是故,银行业应当基于宏观视角,以更敏锐的眼光审视区块链技术创新,及时跟踪前沿资讯,在研发创新技术的同时将监管适应性、风险管控实效性等问题纳入研究范畴,多措并举。例如,可探索借鉴英国“RegTech”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强化对金融服务机构的监管效果,切实提高银行业整体对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结 语

  作为现代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积极参与、开发碳金融业务的行为,不仅是践行社会使命与责任的直接体现,也是其自身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立足于“低碳经济”模式广泛推行的当下,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控制机制,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应用模式,完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规制成为促进与实现金融服务机构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故,银行业应坚持探索与创新并举,加强碳金融业务研发与合作,以不断巩固银行业在碳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

  

银行金融服务机构的碳金融发展观察

    

   

  作者简介:邝安朋,深圳创业天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大学金融研究生,从事金融投资行业,主导(基于企业估值算法创新系统)获得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一等奖,(基于企业金融配套服务方案)获得辽宁省教育厅、商务厅一等奖,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泰州姜堰区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广西玉林容县人民政府经济研究员,深圳龙岗区质协常务副会长,深圳资本运营协会发起人,国家级高新区(嘉兴秀洲)首席金融顾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优秀创业导师贡献奖"获得者,广东省(入库)省级创业导师,姜堰人大财经委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组专家成员···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