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大城市放宽落户 业内称或将变相降低购房门槛

2019-04-12 03:4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任务》”)提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

  大城市放宽落户 谨防投资客借机炒房
  人口在100万-500万的近70个城市落户或将放宽,业内称或将变相降低购房门槛,应避免楼市大起大落

大城市放宽落户 业内称或将变相降低购房门槛

数据来源:住建部《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落户、城镇化与房地产息息相关。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任务》”)提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结合之前不少城市发布的人才落户新政,引起市场热议。落户政策在打通户籍壁垒、促进人员流通、提供公平的教育与医疗等资源上,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户籍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与房地产关系紧密。如今,国家发改委提出放宽落户条件,对于哪些城市楼市将产生什么影响?

  70城或将放宽落户

  《任务》指出,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关于落户政策的表述,与此前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的表述有着很大的变化。《规划》指出,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分析来看,100万-300万人口的城市,表述从“合理放开”到“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表述从“合理确定”到“全面放宽落户条件”,5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表述从“严格控制”到“大幅增加落户规模”。总体来看,落户政策正全面放宽。

  在业内人士看来,放宽落户条件有助于降低人口导入门槛、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预计会形成一波新的红利,这其中就包括对于购房需求的提升。

  根据上述《任务》,从人口上来看,哪些城市将具备放宽落户的条件呢?

  住建部发布的《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重庆、天津、成都、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近70个,其中30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分别有西安、沈阳、哈尔滨、昆明、郑州、杭州、济南、青岛、大连、长春、太原等;100万-300万的城市分别有太原、长沙、苏州、石家庄、南昌、汕头、南宁、福州、无锡、合肥、东莞、乌鲁木齐、贵阳、洛阳、徐州、厦门、唐山、宁波、邯郸、兰州、临沂、淄博、常州、温州等。

  专家称将刺激购房需求

  落户带来人口的流入,人口的流入带来居住、教育、医疗等各种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因此,落户与房地产密切相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谈到房地产发展时曾提过一个观点:“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他看来,从房地产的供需角度看,人口是需求,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所以房地产核心就是看人往哪里流动,这个区域土地供给情况,以及金融货币杠杆情况。

  对于放宽落户政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或将强化各地人才落户等相关政策,对购房需求等影响比较大。其中,对于500万人口以下的大城市,要全面放宽落户政策,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政策,这意味着后续类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方面,不仅不会设置障碍,而且还可能会给予各类鼓励措施,诸如购房和租房补贴等。另外,政策有较大突破的还有超大特大城市,此类城市过去落户政策比较紧,有所调整,明确了要把社保和居住证等作为落户的主要因素,这样是有助于一些工作时间长、有比较稳定就业机会群体落户,这也体现了公平性。

  在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看来,落户新政主要是针对中小城市,对其人口导入有一定的作用。在他看来,目前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仍存在去库存压力,通过人口导入,将能够刺激购房需求,有利于去库存。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