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五四运动百年祭

2019-05-02 13:4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

  

五四运动百年祭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把持和会的英法美等列强无视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不顾中国民众呼声,竟然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图为巴黎和会会场。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五四运动到现在,整整100年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众多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那就是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五四运动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对当时祖国苦难境遇的满腔悲愤和对创造合理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激发出来的。这是五四运动所以能发生的内在动力。

  历史的回顾

  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已很难想象到:当年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深重的苦难中。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绵延不绝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曾经作出巨大贡献,但到近代却大大落后了。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倚仗船坚炮利,迫使中国放弃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走上听凭外人欺凌和摆布的半殖民地道路。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全世界所有资本主义大国组成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达一年之久,北京家家户户门口被强迫悬挂占领国的国旗,一系列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把中国压迫得透不过气来,濒临灭亡的边缘。

  昔日的光辉和眼前的悲惨境遇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更使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感到极度屈辱和悲愤。维新志士谭嗣同写下这样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写道:“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国势的危急、民族的苦难,既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也驱使人们下最大的决心奋起变革现状。

  出路在哪里?在一百来年时间内,世界上似乎只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向西方国家学习,寻找救国的真理。一些启蒙思想家最早是以英国为典范。以后,戊戌维新想仿效的是沙俄的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辛亥革命想学习的是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内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戊戌维新运动帮助广大知识分子多少知道了世界大势和中国的严重民族危机,在一定范围内传布西方的“新学”,初步宣传了民权思想,特别是通过翻译《天演论》等,有力地宣传“变”的观念,猛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旧观念,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造就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尽管人民在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开始认为自己应该是国家的主人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现的大事,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但是,即便经过辛亥革命这样全国规模的运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人民悲惨的境遇也没有改变。中央政权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对外,接受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刻骨铭心的“国耻”。国内,出现连年不断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还出现过袁世凯和张勋两次企图复辟帝制的丑剧。正如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