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巡礼

2019-05-08 11:3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题:追梦在新时代的春天里——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巡礼

  新华社西安5月8日电 题:追梦在新时代的春天里——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巡礼

  新华社记者

  五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洒照在延安市吴起县张湾子村的一座农家小院内。

  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站。

 

  73岁的户主张瑞生一生都守护于此。“那时候苦,父亲只有几碗剁荞面来招待毛主席。现在,延安脱贫了,肉啊,蛋啊,天天都有!”

  延安脱贫了!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退出,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

  这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追梦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院外,天高云淡,山峁如黛,峻拔叠翠,牛羊成群……早已不是张瑞生儿时记忆中的贫穷模样。

  这份责任,一诺千金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曾在这里战斗了13年,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同样见证了延安人民与贫困抗争的不屈岁月。

  据《延安地区志》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延安共发生旱灾、洪涝、冰雹等灾害200余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延安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尚不足250公斤,许多农民难保温饱。

  很多老一辈延安人都曾有过这般记忆:缺水的墚峁是“和尚头”,喂不饱烟熏火燎的“灶口”;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喂不饱倒山种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饱漫山遍野的“牲口”。

  改革开放后,延安发展日新月异。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制约,到2014年底时,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

  延安,13个区县,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各区县发展情况迥异,贫困分布与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诺言。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延安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这个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力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

  从白于山区到黄河沿岸,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间,一幅幅决战贫困的精细工笔画徐徐铺开:

  在洛川,当地围绕苹果产业做文章,全县95%以上的农户从事苹果生产。有劳动能力的2836户贫困户中,有2604户建起果园。

  “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苹果树上建银行。”经过合作社带动,洛川农民郝秀才种苹果每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脱了贫的他,高兴地唱起信天游。

  在安塞,依托剪纸、民歌、腰鼓、农民画和曲艺等5张“名片”,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上千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靠着打腰鼓,34岁的王毅走遍北京、上海,“打”走了贫困,还“打”来一段幸福婚姻。

  在宜川,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所有贫困村,带动就业8520人。贫困户开办网店、微店124户,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方案背后,是实事求是的脱贫思路。”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朱东平说,结合当地实际,延安大力发展苹果、棚栽、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仅苹果种植面积就达374.4万亩,4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事苹果种植,果树上“摘”走了贫困,“摘”下了小车小楼。

  围绕产业精准发力,是延安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穷有千种、困有万般,解决的办法却只有一个字:干!

  不到天尽头村,就无法理解这里的老百姓为何对路有一种近乎痴狂的渴望。

  这里是延长县黄河沿岸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村子有多远?“天尽头”的名字就是答案。

  在65岁的村民冯玉琴的记忆中,家乡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路难行,仅是到镇上的15公里,村民要“两头擦黑”才能勉强打个来回。“没事的话,我整年都不出门,买东西还要靠邻里互相捎带,有村民连县城都没去过。”

  路难行,小贩到天尽头村收红薯也要“砍”上几刀。从早年间的40多户人到现在的9户,有本事的人一走出去,就再也不想回来。

  “书记,咱村啥时候能通路啊?”这句话,村支书刘海波被问过无数次。

  精准脱贫,让路终于修到“天尽头”。2016年,到镇里的柏油路全线贯通,天尽头村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从此,当地的红薯、花椒一路走俏。冯玉琴喜不自禁,“客户上门抢购,一斤红薯就能卖到3元钱!”

  “前几年,村里人嫌天尽头的名字不好,向县里申请改成了‘添劲头’。现在,这个‘添劲头’才算名副其实。”刘海波说。

  一条脱贫路,添了致富的劲头。

  一套安居房,添上幸福的甜头。

  村子挂在山顶。5孔破窑洞传了3代人,20亩耕地广种薄收。这样的日子,安塞区坪桥镇八里湾村的李天鹏曾经望不到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