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中国的262个城市,该如何摆脱这个诅咒?

2019-07-14 16:2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多,一部分资源开发强度大、综合利用水平低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资源诅咒”,又被称作“富足的矛盾”,指的是一些地区拥有大量某种不可再生资源却反而落入工业化落后、产业单一、难以转型的窘境。

  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为,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

  历史上的荷兰、德国鲁尔区,现在的委内瑞拉、中东地区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受,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生的困扰。

  也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被视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多,一部分资源开发强度大、综合利用水平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在7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暨“徐州实践”高层研讨会上,政经人士及全国17个地方改革部门负责人齐聚徐州,共同探讨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

  

中国的262个城市,该如何摆脱这个诅咒?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困境

  发展的城市受益于资源,转型的城市受困于资源。

  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认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历过前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后,形成不少历史欠账问题,包括资源价格的欠帐、安全生产的欠帐、生态破坏的欠帐、基础设施的欠帐等。

  比如,过去在中国一些城市的煤矿区,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差,工人住在矿区周围的棚户区,到了后期资源开采殆尽,棚户区工人出现大量失业,只留下一片巨大的沉陷区。沉陷区生态环境被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宋晓梧认为,沉陷区生态问题、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历史性欠账,完全靠市场解决是很困难的,政府应该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解决生态、民生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欠下历史帐,而资源富集地区正在欠下新账。

  在中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情况,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正在透支环境、透支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入深度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从投资、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主导,向技术、知识密集和创新型产业主导转变。

  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指出,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全球化。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将不可避免迈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资源型城市发展处处长张磊总结,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四大不适应”。

  一是转型发展不够平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转型发展不够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转型发展的质量亟待提升,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与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需求不相适应。

  政策

  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克服困难、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

  2007年,中国正式提出资源型城市概念。此后,国家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涉及煤炭、油气、金属、非金属、森工等不同资源型地区,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明确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政策框架。

  2013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首次明确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将其划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种类型,确立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政策框架。此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意见》等文件,支持资源地区改革发展。

  201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

  至此,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起始,以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为主体,以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为当前政策着力点,兼顾资源富集地区、国有林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丰富并基本建立起来。

  张磊介绍,截至目前,69个资源枯竭城市已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近1800亿元,年度转移支付规模从最初的8亿多元增长到目前超过200亿元。针对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的发展困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

  张磊进一步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