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海南岛沿海的“航行者之眼”

2019-07-24 12:0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1969年,临高角灯塔附近的昌拱村青年王光民经过重重审核,来到灯塔当了灯守员,从此他的一生与灯塔紧密相连。

  在海南岛沿海的岬角、岸线上,分布了24座灯塔和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灯桩和灯浮标,它们鲜为陆上居民所知,但它们在夜里发射的明亮光柱或无线电波,能帮助过往商船、游艇、渔船躲避礁石,辨认出回家和航行的路,被海上航行者视作自己的“眼睛”。

图为鱼鳞洲灯塔。 洪坚鹏 摄

图为鱼鳞洲灯塔。 洪坚鹏 摄

  海南岛最早的灯塔,是由法国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临高角灯塔。这座灯塔红白相间横带圆柱形铁制塔身,外有6根斜柱支撑,82级螺旋式楼梯直通塔顶,见证了海南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军侵琼、解放海南岛等重要历史。

  1969年,临高角灯塔附近的昌拱村青年王光民经过重重审核,来到灯塔当了灯守员,从此他的一生与灯塔紧密相连。王光民自小就喜欢灯,对灯的爱护要甚于眼睛。在那个时候,灯塔远离村庄,不通水电,守塔不是轻松的活,个头矮小的王光民要将重达几十斤的乙炔气罐背上塔顶,还要每天回家背来一桶桶淡水,擦洗塔身附着的盐分。

图为临高角灯塔。 洪坚鹏 摄

图为临高角灯塔。 洪坚鹏 摄

  王光民说:“临高角附近有浅滩,如果灯不亮,容易导致船只搁浅。除非生病,不然就要一直守着灯塔。”

  直到2002年退休,王光民值守临高角灯塔达33年,将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给予这座灯塔,忍受孤独和寂寞的漫漫长夜,只有窗外塔顶的灯光陪伴。他每日重复着开灯、关灯、维护和保养、记录日志的程序,数不清擦拭了多少遍这座百年灯塔。

  在父亲影响下,王光民的儿子王健从部队退役后,也进入到航标系统工作,先后驻守文昌抱虎角灯塔、洋浦航标站。2002年,王光民退休,王健应父亲要求回到临高角接任灯守员。

图为鱼鳞洲的新旧灯塔。 洪坚鹏 摄

图为鱼鳞洲的新旧灯塔。 洪坚鹏 摄

  这一守便是17年,时光荏苒,王健也已50岁出头。王光民遗憾地对记者说:“等我儿子退休后,我们家里就再也没有人守灯了。”王光民、王健父子值守灯塔半个世纪,灯塔得到了很好保护,虽历经百年却依然崭新如初。1997年临高角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批准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2013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昌东郊椰林的深处,清澜港的入海口,亦矗立着一座高达46.8米的铁架灯塔——清澜口灯塔。灯塔多建于孤岛、岬角等偏僻之处,清澜口灯塔却建在被称为水尾之地的沙滩上,几十年的光阴里,这座灯塔从一个单一的灯桩逐步提升为今天的多功能灯塔。

  2007年,为了配合航天城的开发和清澜港的全面提升,海口航标处在灯塔上安装VHF甚高频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使灯塔成为具有灯光导航、雷达定位、AIS避碰等多种导航功能的综合性灯塔,与抱虎角、铜鼓角、木栏头以及博鳌等地的灯塔,连成了一条海南东北沿海航行导航链,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澜口灯塔建成至今,历经了三代灯守员。2003年,值守灯塔34年的第二代灯守员黄良团退休后,黄宏江来到清澜口成为第三代灯守员。

  “我自小就在灯塔旁玩耍,还曾做过渔民,灯塔对我来说意义很不一般。过去它是我的保护神,是我的眼睛,如今我成了它的守护者。”黄宏江说。

  值守灯塔十六载,黄宏江始终以灯塔为家,承担着灯器、AIS基站、VHF等灯塔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灯塔正常的导助航功能。

  黄宏江回忆,2005年“达维”、2008年“黑格比”两次台风袭击海南,导致清澜口海潮暴涨,灯塔在水里成了“孤岛”,“为了确保发电,我去找来泡沫板把柴油运进来。发电机出现故障了,也是用泡沫板将维修师傅推到灯塔里作业。”

  在陵水分界洲岛旅游区,有两座灯桩隔海相望,成了游客与新婚者取景拍照的“宠儿”。分界洲岛旅游区副总经理彭雄康介绍,灯桩、灯塔在动画漫画中非常常见,但很多游客没有见过实物,所以经常有新人以灯桩为背景取景。

  在景区约1海里的旅游航线上,每天有近百艘次游船往返。隔海相望的两座灯桩,不仅是景区的靓丽景点,也是该片水域重要的航路标识,默默地为过往游船指引航向,为船只海上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导助航服务。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