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中国节能 争当长江大保护排头兵

2019-06-24 09:3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图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的污泥碳化处理中心。截至目前,中国节能已在长江上中下游分别选取了贵州毕节、湖南衡阳

  中国节能 争当长江大保护排头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

中国节能 争当长江大保护排头兵

  图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的污泥碳化处理中心。该中心由中国节能旗下企业建设,污泥日处理量达60吨,单套设备处理能力全国第一。 本报记者 周 雷摄

  近年来,中国节能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精神为指引,认真践行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责任。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中国节能正在依托主体平台带动作用和污染治理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协同各方力量,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使母亲河永葆青春活力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该地域人口规模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但生态“账户”一直严重透支。

  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近年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精神为指引,认真践行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责任。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体平台带动作用和污染治理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协同各方力量,以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治理模式为动力,以全产业链处理为重点,着力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努力使母亲河永葆青春活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拿手绝活派上用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中国节能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已构建起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健康及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为主业的“4+1”产业格局,其主营业务领域与共抓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工作高度吻合。

  根据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工作所需,中国节能充分利用主体平台上的技术研发资源,加大重金属、黑臭水体、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投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力争全方位、立体式治理长江经济带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排放,彻底解决点源污染,有效降低面源污染。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任务。中国节能在此集结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多个项目取得突破。

  湖北省黄石市紧邻长江,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作为当地土壤污染治理先行示范区试点项目,东钢厂区污染场地治理面积近千亩,涉及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多领域的综合治理,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东钢厂区将开发成文化产业遗址公园。目前,一期治理项目已经完成,等待验收。”中国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东钢项目现场执行经理金鑫言语中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

  金鑫回忆说,2018年他们刚进场时,这里土质发黑,水体颜色污浊,重污染区还散发出刺鼻气味。由于环境恶劣,工作人员进场作业需佩戴专业防护用具。

  面对不同种类的工业污染,中国节能大地公司“对症下药”。比如,重金属离子在土壤里移动性很强,“如小鱼一样来回游移”,需要采用专门药剂将其固化、稳定化;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需要通过热脱附设备的烘烤让有害气体挥发出来,再用尾气处理装置处置。

  “我们的热脱附设备如果满负荷运转,每天可处理1000吨污染土,污染物处理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国节能大地公司工程人员表示,有了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支撑,公司有能力高效修复数万立方米的土壤,收集并处理大量污水、固废等。接下来,公司还将把试点经验推广到长江沿线其他项目去。

  在湖北鄂州城区污水处理厂区,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污泥碳化项目也派上了大用场。湿漉漉的污泥经过干燥、碳化等工序后,会变成一粒粒细小的炭状物。

  “污泥碳化被业界视为替代污泥焚烧的技术方向。”据中国节能博实公司总经理助理叶至钗介绍,该项目由中国节能博实公司建设,污泥日处理量达60吨,单套设备处理能力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

  “我们在引进、吸收基础上研发的低耗能连续高速污泥碳化系统工艺技术,为我国污泥处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叶至钗表示,以往污泥只能填埋处理,不仅占地广,而且渗透液对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有污泥碳化项目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通过技术加持,污泥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已经成为现实。此外,污泥碳化产品还可以用作除臭剂、土壤改良剂、燃料、融雪剂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彻底“变废为宝”。

  系统推进示范先行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长江流域的系统性出发统筹谋划、科学施策、协力推进,下好“一盘棋”。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