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统筹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9-05-23 13:3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近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在郑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人大

近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在郑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陈耀,河南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健、校长孙先科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围绕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标和任务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认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关系。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在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家政服务、文化、体育等方面需求越来越大,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目前这些领域在服务质量、安全标准方面良莠不齐,服务业的质量和层次都有待提高。三是处理好产品质量提升与城乡建设质量提升的关系。

专家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本上需要深化改革。首先要着力构建优质优价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大幅度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创新和提升质量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因此,政府作用的着力点应是明确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着力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环境。最关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重组等的直接干预。再次,加快基础领域、核心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深化土地制度、国资、国企、金融、财税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家强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完善全国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特大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赢得全球城市竞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大战略之一。把这两个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专家认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牵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新时代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我国确定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看,也都居于国家区域中心、节点和枢纽等关键位置,具有管理集聚、综合服务、空间辐射、综合枢纽和生态文化等多样性的综合功能。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这9个城市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发力,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专家指出,要看到我国城镇化进入质量并举的发展阶段,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城市病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城市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如何坚持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导向,进一步彰显城市发展的人本化和个性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我国经济出现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强北弱”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地理因素、人才供给、新经济发育、体制机制等,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深入研究、大胆探索。

专家指出,就河南的情况来说,一方面要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去年河南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五大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12.3%和12.2%;郑州市去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三大突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突出瓶颈和短板。如郑州市首位度不高,产业层次偏低,创新基础薄弱,综合承载能力不强。河南区域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省辖市之间发展有差距。省辖市和市县之间的发展差距,则集中表现在农业农村还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于郑州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任务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