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向世界推广“贵州宝藏”

2019-03-26 11: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在活动现场,侗族大歌、侗绣、安顺地戏、脸子雕刻、蜡染等非遗项目的表演展示,让人领略到贵州多彩文化的魅力

  向世界推广“贵州宝藏”

  “等到天都亮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伴随着正安吉他弹奏的悠扬旋律,3位身穿侗族服饰的姑娘纵情高歌,歌喉清亮,形成优美的和声,直叫人心醉神迷。

  3月20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黔之华彩·绽放世界——贵州国际传播旗舰品牌‘LIVE IN GUIZHOU’多语种外宣平台启动仪式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展演走进拉美”宣传推介活动在京举办。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外国驻华使节等100余人出席活动。在活动现场,侗族大歌、侗绣、安顺地戏、脸子雕刻、蜡染等非遗项目的表演展示,让人领略到贵州多彩文化的魅力。

  千年大歌活力不减

 

  “看了我们侗族大歌的现场表演,感觉怎么样?”与记者聊的第一句话,钟声丽便问起了对侗族大歌的感受。作为贵州黎平土生土长的侗族人,钟声丽从小就喜欢唱侗族大歌。2002年从贵州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她加入了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如今担任艺术团团长。“团里有30名演员,都是县级非遗传承人。我们经常外出表演,去年就出省演出200多次,还去了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4个国家。外国观众非常喜欢侗族大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对我们演唱的声音和旋律很感兴趣。”钟声丽说。

  侗族大歌,在侗语里叫“嘎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国际认可的一种复调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多声部合唱音乐。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人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传统,侗族长辈用歌声教给晚辈做人做事的道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民间艺术,也蕴含着侗族人千百年来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智慧。

  钟声丽介绍,在黎平,每个村寨都有大歌队,逢年过节都会表演,侗寨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跟长辈学唱大歌。县城里也在普及侗族大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的音乐课上教侗歌,县文化馆也有免费的社教活动,推广、传授侗族大歌。“这两年对大歌的扶持力度很大,政府有专项资金,传承人每年都能获得经费补助。我们艺术团的职责是去各地表演,宣传推广侗族大歌。”

  为了让传统的侗歌艺术更容易得到当代观众的理解和欣赏,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我们丰富了演唱的声部,融进更多乐器,使大歌的气势更加宏大。”钟声丽告诉记者,“与前辈传承人探讨时,他们也很支持我们对传统的大歌进行丰富和改造。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文化遗产一直活下去、传下去。”

  传统技艺带动脱贫

  蜡刀蘸上高温融化的蜡液,在白布面轻盈地勾画几笔,一条灵动的鱼的雏形,已经跃然眼前。苗族姑娘杨婷婷表演的安顺蜡染,引得众人啧啧赞叹。在她作画的长桌上,展示了布包、胸花、围巾等蜡染工艺品,花纹清雅隽丽,富有民族风情。

  “贵州安顺是‘蜡染之乡’,我奶奶是有国际声誉的‘东方蜡染大师’杨金秀,我们家族里很多人从事蜡染行业,我从9岁开始就接触并爱上了蜡染工艺。”杨婷婷介绍道。1985年出生的杨婷婷,是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安顺市级蜡染非遗传承人,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她所带的团队制作的蜡染工艺品,销往景区、机场和各大商场,受到欢迎。

  杨婷婷指着桌上一个鱼形图案的蓝色布包对记者说:“这幅图是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画的,我们把它加工成文创产品销售出去。在安顺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妇女从事蜡染,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人就业。”

  在另一个展台,安顺地戏“脸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明正埋头雕刻一个面具。“我父亲擅长演地戏,我17岁开始跟随村里老艺人学习‘脸子’雕刻,一直坚持做这一行。”周明说。

  “脸子”雕刻技艺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前,“脸子”仅作为地戏道具使用。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多元化,为这一传统手工艺打开了走向市场的大门。“脸子”从原来的道具发展到家居饰品、旅游工艺品等领域,面具规格也从以前的30厘米发展到各种大小都有。

  据周明介绍,安顺大约有200名“脸子”雕刻艺人,一名熟练艺人制作一个面具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周明带着4个徒弟成立了工作坊,除了雕刻面具,还做各种木雕、根雕工艺品。“作坊的产值一年有50万到60万元。近期我们当地几家作坊准备联合举办一家公司。”周明说,“政府对我们这些小微文创企业有很多扶持政策,同时通过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地方文化。”

  创新方式推广遗产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