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城区人口300到500万的全面放开落户 哪些城市最受益?

2019-04-08 14:5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简介:最引人关注的是,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简介:最引人关注的是,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也就是说,当前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落户将变得十分容易。

  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二线城市受益最大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也就是说,当前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落户将变得十分容易。

  先来说说什么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这里的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而市辖区内的农村地带,并不计入城区范畴。至于地级以上城市辖下的县市,更不计入城区范畴,也就是说城区人口不等于市辖区人口,不等于市域人口,通常而言,市域人口>市辖区人口>城区人口。

  目前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是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的最为详细的统计。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公开资料,统计梳理发现,目前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13座,除了北上广深这四个超大城市,还有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沈阳、长沙为特大城市。

  也就是说,未来除了这13个城市外,其他城市都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二线城市受益最大。包括西安、苏州、合肥、济南、青岛、大连、厦门、宁波、昆明、石家庄、南昌、福州等城市。

  今年3月18日,河北省会石家庄宣布取消在城区、城镇落户“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迁入条件限制,全面放开城区、城镇落户。全国公民仅凭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就可向落户地派出所申请户口迁入市区、县(市)城区和建制镇,而且,配偶、子女、双方父母户口可一并随迁。石家庄也由此成为首个实施落户零门槛的省会城市。

  作为人口大省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彻底放开落户门槛,也是户籍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石家庄之前,一些省会城市虽然还有一定的落户门槛,但这种门槛已经很低,不少省会城市中专即可落户。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了16个百分点。这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城市中,落不了户的。尤其由于学历在大专以下、在二线城市中落不了户的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因此这些城市放开放宽落户,有利于加速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加速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二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京沪等超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就成为人们落户的重要方向。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对第一财经分析,城市的发展不是大中小城市齐步走,而是要优先发展特中心城市。在京沪等超大城市出现大城市病、成活成本高昂,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尤其是很多省会城市正迎来城市发展的黄金期。通过放开落户,引进人才,吸引人口流入,实现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全省发展。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去年底以来,整体落户的门槛有很大的放宽放松。除了超大城市外,大中城市都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一个方面是原来主要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现在则是突出强调中心大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原来吸引的都是中高端人才,现在不光是人才,而是吸引劳动力。毕竟城市要发展,不能光只有大学生,也要有很多一线工人和服务业人员,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不光是这些I型大城市,大多数的特大城市乃至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也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