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亚洲文明在世界上重新领先,值得期待

2019-05-23 10:1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华黎明: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亚洲,一个是东亚文明,一个是西亚文明,东亚文明主要是中国的儒家文明,西亚

  ——专访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19.5.27总第900期《中国新闻周刊》

 

  亚洲占地面积居各大洲之首,人口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分布着一千多个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在亚洲

  历史上看,从有公元纪年开始到19世纪初,亚洲经济占据世界绝对主导地位。在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和荷兰大使华黎明看来,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尽管最近200年里,亚洲文明因为受到殖民主义侵袭等原因处于落后态势,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印度等国快速崛起,“相信亚洲国家能够继续创造出一个亚洲的新文明、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华黎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亚洲正在复兴,一个倡导文明多样性、不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亚洲,对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西方文明也遇到了瓶颈

  中国新闻周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来设计和展开,在你看来,这次大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华黎明: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上,确切地说是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逆流,认为西方人所主张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他们信奉的基督教是世界上最高的文明,其他文明似乎都被排除在外或者是低它们一等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世界走过的最近这二十多年历史,实际上是一段很不平坦的历史。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文明的趋势就是西方文明同儒家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的冲突。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开始抬头。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来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倡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主张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而且应该相互包容,可以说恰逢其时,而且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如何能充分发挥文明对话的效果,你有何建议?

  华黎明: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看,每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融合了其他文明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还是巴基斯坦文明、波斯文明等等,都是在吸收外国文化、互相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例如中华文化中,就包含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华文明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又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也正是以平等相待、开放交流、互通有无的精神,亚洲才创造了辉煌。希望未来各个国家间能够平等交流,在对话的基础上,大家再不断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创造出新的文明。

  中国新闻周刊: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你认为文明的对话和文明的冲突,是相伴相随的共生关系吗?当下,哪一方面会占据主导地位?

  华黎明:很遗憾,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因为它们有超强的精神力量、金融力量、贸易能力,还有控制世界局势的能力,所以在世界上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西方文明才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文明、最优秀的文明,其他国家都应该学习效仿西方的文明。

  确实,从500年前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西方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但这并不是说西方文明就可以取代世界上其他的文明,而是不同文明间应该相互融合。尤其是从冷战结束以后走到现在,西方文明也遇到了一个瓶颈,形成了一霸独强的局面,对世界上文明之间的交流,已经造成了一种很大的障碍。人类的未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应该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只有互相交流融合后才能创造出一种更新、更优秀的文明。

  不能去贬低谁或者抬高谁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亚洲文明的发展前景,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会明显上升吗?

  华黎明: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亚洲,一个是东亚文明,一个是西亚文明,东亚文明主要是中国的儒家文明,西亚文明就是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教的文明,可以说亚洲文明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影响都很大。

  但是,最近200年以来,整个亚洲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了,科技水平也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应的,文化的影响力也就下降了。但是这些国家的文明价值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亚洲的文化经典、发明创造和宏伟建筑仍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特点的整个东亚地区都在发生变化,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也在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东亚转移,亚洲正在复兴。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的文明需要加强交流,给人们提供一些新的公共产品、信息和全新的价值观念,推动亚洲文明更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