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2019-06-05 15:0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今天(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

  今天(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出发前

  为什么要去海上?

  完美解决落区问题!

  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多次进行舱段的分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内陆火箭发射场周边的火箭残骸落区不再是绝对的无人区。因此在设计火箭的飞行轨迹时,宁可牺牲运载能力也要尽量避开村镇。同时,在每次发射任务之前,还要将落区内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带,保障人员安全。这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采取海上发射,灵活选择发射点,航落区(航区和残骸落区)大多为公海,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长征十一号准备海上发射

  赤道发射不是梦!

  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力量,为火箭省力,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效降低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成本。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可有效填补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空白。卫星的发射倾角是指卫星发射方向与赤道的夹角,所以卫星能达到的最小轨道倾角其实就是所在发射场的纬度。我国目前纬度最低的发射场是位于北纬19度左右的文昌航天发射场,而一旦卫星的设计发射倾角小于19度,甚至到零度,将在发射入轨过程中损耗大量能量,进而降低卫星寿命。)

  而海上发射,就能够自由选择火箭发射的纬度,让在零纬度的赤道发射不再是梦!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

  海上咋发射?

  陆地发射需要发射场,而海上没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塔架,究竟是如何实现平稳发射的呢?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海上发射平台

  答案就是这艘大型半潜式驳船啦!它的甲板面积十分巨大,长110米,宽近80米,面积超过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由它改装成的发射平台,可以同时容纳下火箭、各种保障车辆以及各种设备。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转运火箭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海上发射塔架

  跟陆地上一样,虽然是临时搭乘了一回船,发射塔架还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高15.5米的家伙就是海上发射的特别定制!在发射之前,长征十一号将在塔架的牵引下完成起竖,同时塔架还将保证整个火箭箭体的稳定。

  为什么是“长十一”?

  火箭那么多,为什么这次开创性的海上发射交给了“个子小小”的“长十一”了呢?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这要从“长十一”的特性说起。长征十一号火箭,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

  固体燃料就意味着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好,并且长期贮存。不用像液体火箭一样在发射前进行燃料加注,节省了大量的发射流程。海上发射前,只要把火箭起竖起来,进行地面电缆的连接就可以了。

  此外,长征十一号全长近21米,箭体直径2米,长度几乎只有其他火箭的一半。当然了,个子小也有个子小的优势,它就可以更加灵活快捷地进行运输和发射。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截至目前,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7次发射,其中6次陆上发射、1次海上发射,体现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谁是长征火箭海上首秀的第一批“乘客”?

  长十一海上首秀,搭载了7个有效载荷,这7名乘客都是谁呢?

  

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这一次,海天相接

  △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动画

  它们是: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潇湘一号04星。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