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东部5省均衡度比较:广东2/3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

2019-08-05 04:1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尽管过去30年来,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高居全国第一,但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过大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顽疾。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是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的写照。

  区域均衡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不仅体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各个省域内部。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内,不同地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东部沿海5个经济发达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的所有地市GDP与人均GDP,总体来看,闽浙苏内部的区域差距相对较小,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区域差距最为悬殊,有三分之二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马太效应明显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是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的写照。

  尽管过去30年来,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高居全国第一,但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过大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顽疾。

东部5省均衡度比较:广东2/3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在广东21个地市中,2018年仅有7个地市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644元,剩余2/3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1个地市人均GDP低于5万元。而闽浙苏没有一个地市人均GDP低于5万元,山东也仅有2个地市低于这一标准。

  作为首批四大经济特区城市之一,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汕头人均GDP仅为44672元;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湛江人均GDP也仅为41107元。此外,上述21个地市中垫底的梅州,人均GDP为2536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2%,以及广东省内人均GDP最高的深圳的13.4%。而与之相邻、同样是位于闽粤赣山区的福建省龙岩市的人均GDP为90655元,是梅州的3.57倍。

  可见,地处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更何况是拥有良好自然地理条件、天然良港的粤东和粤西沿海。经济发展滞后显然有其他原因。

  从经济总量上看,广深这两座一线城市GDP之和达到了47081亿元,占全省的45.3%,如果加上佛山和东莞,四座城市GDP之和就占全省的67%。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珠三角的集聚能力和吸附效应太强,优秀的人才、资金等要素都往珠三角集聚。另外,粤东、粤西不少地方在改革开放后都曾走了一些弯路,也影响了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

  2008年后,广东推出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广东欠发达区域经济高速崛起,连续6年增速超过珠三角。不过2015年后,粤东西北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都又落后于珠三角。从区域GDP增速变异系数看,区域增速差异在长期缩窄后有所扩大。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8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粤东西北,占全省比重较上年提高。具体来看,2018 年,珠三角地区GDP增速为6.9%,快于粤东西北地区1.6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的GDP占全省比重达80.2%,较上年提高了 0.1 个百分点,东翼、西翼、山区分别占6.6%、7.4%、5.8%。

  闽浙更均衡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和第三经济大省山东也面临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的问题。

东部5省均衡度比较:广东2/3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

  其中,山东共有6个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在鲁西南地区。但考虑到山东的人均GDP为76267元,与粤浙苏闽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17个地市中,有6个地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属于正常。需要说明的是,虽然2018年12月,莱芜已经并入济南,但2018年的数据仍分开统计,因此2018年山东有17个地市。

  江苏省人均GDP达到92595.4元,在5省中最高。改革开放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随之高速发展。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程度根据距离上海的远近而发生明显变化,离上海最近的苏锡常等地发展最好,苏中(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相对落后。

  数据显示,苏南的无锡以174300元的人均GDP位居江苏省内第一,苏州以172547元位居第二,苏南地区中最低的镇江也达到了126906元;苏中地区三市扬州、南通、泰州都超过了10万元大关;苏北5市则尚无一市人均GDP超过8万元,宿迁与连云港两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近年来,随着苏南地区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同时江苏区域均衡发展持续推进,不少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三个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