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市场持续低迷 负增长倒逼车企激发新动能

2019-08-06 11:0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6月份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 7月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销量数据显示,6月份狭义乘用车零售达176.6万辆,

  负增长倒逼车企激发新动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忠阳

  时值年中,各行业的“半年报”纷纷出炉,在今年上半年经济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各行业都在过“紧日子”,但严峻形势中也不乏亮点,各行业的发展新动能在不断孕育中。本栏目将陆续梳理报道多个行业的上半年发展情况,同时对下半年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今天刊发汽车行业的半年分析——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7%和12.4%。由于市场需求低迷,车企降价促销,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利润大幅下降24.9%,成为拖累上半年我国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导致车市持续低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下半年车市走向如何?车企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作了采访。

 

  市场持续低迷原因很多

  “上半年汽车需求下滑,主要归因于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不足,以及政策引发的观望情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就此表示,全国不少城市的“国六b”标准提前实施,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四年,缺少了中间过渡期,打乱了市场原有的发展规律,致使企业排产、产业链供应压力陡增,给汽车市场造成了冲击。

  尽管自2018年9月份开始,国家连续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汽车行业的相关刺激政策,“但由于政策落地实施不明确,引发了消费者的观望,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汽车的消费。”许海东说。

  “造成当前汽车销量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赵福全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他把私人汽车消费开始萌发至2018年之前,称为第一阶段。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中国汽车消费进入微增长阶段,基本增速降到了5%以下。他指出,在第二阶段,购买力较强的高收入人群基本上已经购车完毕,存量市场逐渐进入饱和状态。此时,市场增量主要取决于相对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这一人群的购买力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度很高。

  6月份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

  7月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销量数据显示,6月份狭义乘用车零售达176.6万辆,同比增长4.9%,时隔12个月后首次实现正增长。不过,两天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72.8万辆,同比下降7.8%。

  两大协会数据为何“打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解释,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是批发数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是整个车市零售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样,采集到的数据自然不同。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四惠的一家4S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6月份汽车市场零售回暖主要原因是“国五车”清库存。为了回笼资金,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折扣力度都明显加大,八折甚至七折卖车的经销商并不少见。这些超常规的低价吸引了消费者提前购买车辆。而且,在“国五”清库存的阶段,主机厂已不再向渠道铺“国五”的车型,“国六”车型铺的较慢。所以,6月份批发数据的表现不如零售数据。

  这一分析也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的证实。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增长了9.8%,比5月份回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汽车销售好于预期。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汽车行业,多家行业机构和组织有相关数据统计业务。其中,中汽协每月发布的国产汽车产销统计是汽车生产厂家自己上报批发给经销商的数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来源包括整车厂和经销商,统计口径包含批发量、零售量、国内销量、出口量、进口量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主要来源于与保险部门合作,利用汽车交强险数据,得出真实的第三方汽车终端销售数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也多来自与合作单位的交换。

  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样本、统计方式各有不同,同一家车企、同一款车型、同一项数据,在多家统计机构中存在着差异。“事实上,公安部根据全国车辆上牌具体信息所统计的销量,才是最准确、最具参考价值的,遗憾的是这一数据并不对外公开。”在采访中,多家企业向记者表示。

  周期性波动是全球发展规律

  今年年初,中汽协曾发布报告,预测2019年全年销量为“2810万辆左右”,与2018年基本持平。然而,日前中汽协调整了这一数字。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