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闽茶借“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出海”

2019-10-04 20:0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题:闽茶借“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出海” 中新社记者 吕巧琴 叶茂资料图:采茶工在采摘茶叶。

  (新中国70年)闽茶借“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出海”

  中新社宁德10月3日电 题:闽茶借“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出海”

  中新社记者 吕巧琴 叶茂

连日来,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都昌县1.5万亩白茶迎来采制高峰期,来自各个乡镇的千余名采茶工和制茶师傅们抢采雨前茶,供应市场。近年来,江西都昌县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林下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4月18日,在江西省都昌县阳峰乡的一处茶园,采茶工在采摘茶叶。傅建斌 摄

资料图:采茶工在采摘茶叶。傅建斌 摄

  在福建宁德福安市西北部、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东南麓,中国百年红茶“坦洋工夫”的发祥地——坦洋村,吸引游人远近而来。

  村口,一座“历史文化名村”牌坊巍峨矗立。进入牌坊,一条整洁宽敞的千米长街延伸向村中深处。村落四周都是绿油油的茶山,而村中街边,茶行一字排开,村民们忙着茶事。

  百年红茶“坦洋工夫”复兴

  今年50岁的林茂清就在街边开了一间茶行。200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他,看准“坦洋工夫”的发展机遇,回到老家专心种茶、卖茶。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坦洋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产出的茶带有自然的桂圆香、蜜香。

  如今,林茂清就在他承包的茶园里,种植50多亩自然生态有机茶。他还推陈出新,将乌龙茶制茶工艺融入红茶中,制出的茶叶清香醇厚、花果香悠长。林茂清称,“坦洋工夫”市场稳定,每年茶园收成也挺好,一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希望通过创新型的红茶进一步打开市场。

  坦洋人祖祖辈辈以茶为生。相传,公元1851年到1874年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

  “从国外寄到坦洋村的信件,地址栏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能准备无误地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坦洋人对过往的辉煌津津乐道。然而,在抗日战争年代,海路中断,贸易受阻,“坦洋工夫”逐渐走向没落。

  2006年起,在当地政府和茶界人士的推动下,“坦洋工夫”逐渐复兴。作为“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的施光凌传人施元辉,2010年回乡在投建“坦洋丰泰隆茶文化庄园”,至今已投资千万元,这是当地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

  “历史上,‘坦洋工夫’就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海外的;现在,企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施元辉称,“一带一路”建设为闽茶出口开创美好前景,茶企应提升红茶品质、踏踏实实做茶,才能在出口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福鼎

  “福鼎白茶”是闽茶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宁德福鼎市是中国十大产茶县(市)之一,依山傍海、生态优良,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茶树良种,也因此成就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20.3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2.7万吨,其中白茶产量1.7万吨;涉茶总产值比增25%,达56.88亿元。当前,福鼎白茶已成为涉及福鼎三分之二人口的“全民产业”。

  “在当地政府推动下,‘福鼎白茶’品牌效应好,茶青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利润也好,茶园一年的产值有500万元。”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郑为铨承包500亩茶园,采用生态有机管理模式种植白茶。

  “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出海”

  借助“福鼎白茶”的品牌效应,当地茶企积极推动“福鼎白茶”出口。

  创建于2009年的福鼎市品福茶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出口茶叶60吨、出口额1300万元,产品远销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10个国家。该公司总经理孙晨晖表示,企业只要把控好茶园管理和茶叶质量,相信茶叶出口会逐步向好。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