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数千亿P2P不良资产处置困局:千分之八贱卖坏账,AMC为何拒绝接盘?

2019-03-26 16: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距离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研讨如何处置P2P不良资产已经过去了半年多,除了2018年9月东方资产等价接手信融财富2000万不良资产的交易,似乎再无成功案例公开传出。

距离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研讨如何处置P2P不良资产已经过去了半年多,除了2018年9月东方资产等价接手信融财富2000万不良资产的交易,似乎再无成功案例公开传出。

对于上述首单由AMC化解网贷风险的清偿案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实质上是AMC对于上市公司进行的资产重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

现实也是如此。

P2P的不良资产处置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相比起政治任务下的"接盘侠",行业更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可以成为标杆的市场化案例。

零壹财经近期从多方了解到,P2P不良资产处置确实存在诸多客观限制,而解决办法正在逐渐清晰。

千分之八贱价处理,P2P不良资产少人问津

近日,零壹财经从某地方AMC相关人士处得知,有头部的P2P平台欲以约1.2%的价格出手近亿元的债权资产包。据悉,该资产包底层资产为P2P个人信贷不良资产,借款人平均年龄在35岁,贷款金额件均4万。

该AMC在打款前最终放弃了这笔交易,即便后期该资产包降价至0.8%,即千分之八。

资产处理服务提供商资易通的一位联合创始人表示:这是目前P2P不良资产转让的正常价格,低价的原因是无抵押,小额分散,虽然看绝对金额是有处置的意义的,但实际很难落地。

低价背后是不确定的风险和交易双方不对等的地位。

"虽然价格的确合算",在咨询了多位律师后,该AMC认为这项交易存在"法律上的瑕疵"。而他们原本的处置计划正是"法催",通过起诉、拉征信、限制消费、限制子女入学等方式促使欠款人"老老实实还钱"。毕竟这个资产包里的欠款人都很年轻。

而另一方面,依照"以时间换空间"的资产处置思路,该AMC人士表示"哪怕按十年处置,每年的回报率也达到十倍"。而时间对于一些急需解决资金流动性的平台而言就是最大的催命符。

在这样的行情下,也有业内人士不看好P2P的债权转让,认为"买卖双方实际上的利益考量是不一样,乃至背道而驰的"。为睿资产创始人刘波对零壹财经表示,"P2P有些债权事实上是很优质的,尤其是对于年轻群体的一些借贷。而卖几十万并不能解决实质上的流动性问题。"

零壹财经询问多位行业人士,均表示没有听说AMC处置P2P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的成功案例。倒是由于一些头部P2P需要"出表",将不良资产转移到体外,降低不良率,一些AMC做起了通道业务,通道费可达百分之五。也有个人或者第三方主体出于对未来法律政策的看好,借助AMC增信购买相关资产。

P2P不良资产转让的历史遗留问题

AMC处置P2P个人信贷不良资产标杆尚未出现,或者很难出现,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上述地方AMC的案例虽然无法代表整个行业的现状,但窥一斑而见全豹。

据刘波介绍,对于P2P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的转让,所谓"法律上的瑕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难以确认债权关系,二是难以提供资金流水证明。

在监管新规出来之前,不少P2P平台采用超级放款人的模式,即一对一形成债权,然后再一对多转,这种转让甚至可能发生多次。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借款人可能对应多个债权人。

而这种一对多在电子合同上却可能没体现出来。很多平台通过电子合同签约实现转让,往往可能在做法上遗留了隐患。为了避免落款处同时出现一个借款人和几百个出借人的状况影响用户体验,很多平台没有将一对多的债权关系落实在合同上,在落款的电子合同盖章的时候,可能只有一个借款人的签章和一个出借人的签章。当这个合同拿到法院或者去仲裁的时候,就可能被认定为有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借款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借贷关系在法律上的成立,不止需要合同还需要资金流水,证明账户之间的资金往来。而对于P2P平台而言,经过一个第三方的大账户打款,无法明确钱是谁付出去、付到哪儿的,证据链是断的。

不过刘波补充道,"其实法院后来退了一步,就是只要第三方支付能够出证明,证明这笔钱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出借到了借款人,一般也予以认可。"

而无法在法律上确认债权关系,就无法进行催收,无论是法催还是电催。

前述AMC相关人士表示,最终放弃那笔合算交易的原因正在于此,"没人做过,也不太确定法院支不支持这个东西。"他表示还是希望立法的人来了解一下这个行业,"毕竟2018年闹出这么大事情,而且从目前中国的信贷市场来看,P2P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需要好好的规范,同时解决这个(确权处置的)问题,不但要保护借钱的人,也得保护出借方。"

向何处去:科技、合规、效率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