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区块链已无法承受其内涵,朱嘉明称其本质是“集群”

2019-03-27 03: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朱嘉明表示,现在“区块链”这个词语已经无法承受其内涵,为此需要突破和超越“链”的概念和思维,引入“群”

3 月 23 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 2019 数字新金融领袖峰会召开,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四君子之一的朱嘉明老师以《区块链的本质是集群》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朱嘉明表示,现在“区块链”这个词语已经无法承受其内涵,为此需要突破和超越“链”的概念和思维,引入“群”、“集合”,特别是“集群”的概念和思维。朱嘉明认为,历经十年发展,区块链即将开启历史大转型之门。他将区块链推向很高的位置上,并表示:“区块链的作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就像很多在历史上起作用的事物,并不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区块链的生命力,让你们的生命力和区块链的生命力融合在一起,这是我对所有年轻人的希望。”

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由巴比特整理。

从 2017 年开始,区块链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大普及,市面上对于区块链的定义有很多,现在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在整个经济生态,特别是金融生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今天的题目是《区块链的本质是集群》。

为什么提出“区块链是个集群”这个主张?

一方面,区块链概念高度国际化、普及化,甚至大众化。不同社会力量,从科技界、产业界到政府都希望和区块链发生联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着理解纷纭、难以定义、期望差异、利益导向等问题。

之所以这样,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对区块链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是过度关注技术本身。我们应当重视区块链技术,否则谈不上对区块链的理解,但是过度关注技术也会致使迷失;二是为发展现状所遮蔽,区块链仍是非常早期的技术;三是忽略或混淆了“微观”区块链和“宏观”区块链的差异。这是我今天要特别强调的,在物理空间存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经济世界存在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区块链也是如此,存在着微观区块链和宏观区块链。

我们过去所关注的是区块链本身的结构、层次,因此去年职场上最受欢迎的是区块链架构师,但不论是公链还是私链,大家的讨论实际上都脱离不了微观区块链的范畴。而宏观区块链绝非是一个个区块链算术上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通过“集合论”和“拓扑论”,模糊数学描绘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现在“区块链”这个词语已经无法承受其内涵,为此需要突破和超越“链”的概念和思维,引入“群”、“集合”,特别是“集群”的概念和思维。我引用了刚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来自于Luke Fortney《What is Blockchain,Really?》,文章中说,何为“区块链”?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区块链顾名思义是由区块连成的一个链,干脆脱离传统的理解,这种情境下的“区块”和“链”,我们说的是存储在一个公共数据库(链)中的数字信息。这非常值得启发,你必须超越出“区块链”这个概念,“区块”和“链”预先产生的一种中文暗示。

因此,我也思考一年多了,我们的思想需要有哪些提高和突破,我提出三条:

1.要突破和超越“链”的概念和思维; 2.要引入“群”、“集合”,特别是“集群”的概念和思维; 3.构建区块链完整图像;

什么叫集群?传统辞典的解释是:由一组相同或者类似的元素紧密聚合于一处的这种状态叫集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块链实在具备集群的特征。区块链的集群性是如何体现的呢?区块链首先是科学,其次是技术,然后是基础设施,我去年在一些场合,反复强调不止如此,区块链还是法律、经济、价值、实验等等,我依次来说明下。

第一,区块链是科学。去年 12 月我们组织了一个会议,讨论区块链和数学的关系,毫无疑义,离开数学,你不可能理解区块链的本源和本质。从密码学到数学,我们讨论的哈希函数,加密算法,数学是区块链的基础,而我们谁也不能否认数学是科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也是科学的一种表现。

第二,区块链是技术。我们讲互联网3.0、AI、大数据,这些东西正在和区块链融合,新的技术不断突破而改进现有的区块链。哪怕是处于衰落状态的比特币挖矿,也是典型的硬技术。

第三,区块链是组织。大家讨论最多的,分布式自治组织形态就是基于区块链的。

第四,区块链是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看到区块链是新型经济,今天会议主题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这就如同我们传统经济需要公路、铁路、航空、码头一样,它们都是基础设施,只是区块链这个基础设施没有以物理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已。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