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从制度和技术入手推进数字经济治理

2019-03-30 12: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01
摘要: 
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自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智能+”概念,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备受

  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自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智能+”概念,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备受重视。然而,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何有效治理数字经济以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下重要课题。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制度技术两个维度推进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共治的协同联动模式,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

  数字经济提供新引擎

  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涵盖“ABCD”——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等相关产业。传统产业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塑经济体系,重构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治理模式。

  数字经济为新旧动能转换锻造了新引擎,培育出了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业态,也对政府监管和新经济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数字经济的治理包括治理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治理的主体、客体、手段、运行机制是什么。研究数字经济治理,首先要明确当前数字经济治理的问题是什么。

  纵观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进行治理。第一,数据治理问题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还没有达成共识,加强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第二,平台垄断问题是近几年争议很多的话题。大数据“杀熟”和网约车“高峰时段”加价等价格歧视行为对大数据时代反垄断提出了挑战。第三,数字经济对传统的税收管辖权、税收制度、税收征管等税收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第四,治理与创新的平衡问题考验政治智慧。数字经济打破了传统利益格局,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就资源和用户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网络虚假信息与网络传销等问题严重,对决策层平衡创新和治理形成极大挑战。第五,网络安全问题不可小觑,侵犯个人隐私的事件频发。

  制度建设是根本

  数字经济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的“地基”。数字经济的制度是为发展数字经济制定的正式规则和实践中形成的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包括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及市场主体形成的社会契约等;非正式规则包括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信念、道德观念、网络伦理、网络文化等因素。我国为了确保以上制度安排的实施,形成了一套实施机制。

  法律法规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电子商务法》实施以后,规范了电子商务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法》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立法做了有益的探索。今后要逐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的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适时调整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研制数字经济领域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法》的出台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先行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研制和出台;二是要加快对有关法律的司法解释和修订;三是借鉴国际上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经验,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执法活动;四是完善互联网平台责任落实机制。

  行业协会颁布的规则是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制度,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规范。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数字经济不是唯一监管手段,协会的行业自律既可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还可以达到节省监管成本的效果。行业协会实施软法治理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制定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促进数字经济各参与主体行为的规范,保证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信息、商品、服务等内容合规。二是实施有效、便捷、可行的治理规则,推动平台在用户的身份管理、信息内容合规、数据安全与使用合规、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承担起责任。三是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相结合、平台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相结合,按照公开、透明、开放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与政府监管部门、社会监督力量共同打造生态圈。

  治理数字经济必须重视非正式规则因素的作用。非正式规则可以发挥价值整合功能,比如,短视频平台中价值观的建设对治理短视频是非常有用的,培育向上向善网络文化是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的重要内容,网络伦理有调解作用、教化规约作用、激励引导作用等。建立一套数字经济领域的行为准则,重塑数字时代的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可以减少数字经济治理中的交易成本。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