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任重且道远! 漫谈eSIM技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2019-04-05 11:1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过年期间,笔者在春运回家途中不慎遗失了手机。然而令笔者最烦躁的并不是经济损失,而是异地补卡这件事。异

过年期间,笔者在春运回家途中不慎遗失了手机。然而令笔者最烦躁的并不是经济损失,而是异地补卡这件事。异地补卡目前来说,真的还是挺麻烦的。尤其是在办理的时候,还会出现部分营业厅仅有部分业务员才有制卡的权限,就让这件原本就很麻烦的事情,变得更加的麻烦。或许,eSIM卡的出现,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eSIM卡的概念最早源自苹果公司2011年的一项关于虚拟SIM卡专利的申请。随后,第一款实际产品的应用,则是在三年之后,苹果公司推出iPad Air 2时。不过,直至今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品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可以使用eSIM卡。

任重且道远! 漫谈eSIM技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eSIM卡芯片组概念图

那么eSIM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日前,GSMA移动智库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发布了一份报告,名为《中国eSIM:未来之路》,该报告从多个角度展望了全球eSIM的未来前景。在对包括三大运营商、硬件设备制造商等中国生态系统内的19家企业进行调研后,客观的审视了eSIM生态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当前和未来发展。(后文部分内容引用自报告内容)

eSIM在全球局势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移动生态系统对于eSIM技术均报以“拥抱”的态度,截止目前,eSIM设备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包括苹果、华为、出门问问、三星等一系列设备供应商,均已推出了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产品。耳聪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说,也有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允许智能手表接入其蜂窝网络。

这些采用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通常与一台智能手机绑定,并共享同一个电话号码,可以允许用户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收听在线音乐、完成支付并使用手机上的发部分数字服务。整体用户体验,相比早起的插入实体SIM卡的智能手表,有了大幅的提升。

任重且道远! 漫谈eSIM技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已实现商用的eSIM设备

当然,除了可穿戴设备外,eSIM功能在其他消费电子类设备上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如图所示,还有可联网的平板电脑(如苹果、华硕和华为),笔记本电脑(如联想、微软)及智能手机等。

2017年开始,以谷歌Pixel 2和2 XL为代表的支持eSIM功能的智能手机正式发售。随后2018年9月发布的新款 iPhone (XR、XS 和 XS Max)以及同年10月发布的谷歌Pixel 3与3 XL也都支持了eSIM技术。从这往后,越来越多的移动运营商开始支持智能手机的eSIM服务。截止2019年1月底,美国、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多家运营商在现网中支持具有 eSIM 功能的手机。

除消费电子产品外,在物联网部署与远程SIM配置应用方面,汽车自然是最为领先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应用 eSIM 功能的新车比例越来越高。继紧急呼叫 (eCall) 倡议后,2018 年 4 月以来,内置连接已成为欧洲市场的一项特定要求。

由于汽车制造商正在向其汽车产品中部署或准备部署eSIM 技术,移动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比较明显的例子包括奥迪、宝马、沃尔沃、丰田、标致雪铁龙和大众集团。其他消费电子和 M2M 应用领域的 eSIM 技术公司,包括金雅拓、捷德、IDEMIA、STMicroelectronics 和 Valid,也支持在网联汽车上开发和部署 eSIM。

除汽车外,还有多种 M2M/物联网 eSIM 产品可用于各种设备,包括自行车、智能电表和安全摄像头。飞机上也正在逐渐部署和应用 eSIM。例如,空客公司选择Transatel(物联网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其开放数据云平台 Skywise 提供全球蜂窝网络连接。该平台在机场

各个位置都使用 4G 连接,能够在航班间的停留期间内系统地收集操作、维护和飞机数据。Transatel 的作用是能够在客机降落的任何地方,将机载传感器捕获的数据从飞机无缝且安全地传输至空客数据中心。

任重且道远! 漫谈eSIM技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全球物联网连接(蜂窝网络和非蜂窝网络)

如上图所示,尽管蜂窝网络仅占总物联网连接的一小部分,但物联网市场的爆炸性增长为蜂窝物联网的增长和 eSIM 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

大空间。根据 GSMA 移动智库的数据,基于授权频谱的蜂窝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在 2018 年至 2025 年间增长三倍以上,全球连接数量达到 35 亿。

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嵌入式UICC(eUICC)有望成为产业发展中期的主流解决方案,但业界也在不断探索新的SIM卡形态,其中包括集成式 eUICC (iUICC)、可信执行环境 (TEE)、软 SIM卡和嵌入式安全单元 (eSE)。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