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戴尔科技集团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为“智能+”时代赋能

2019-04-21 16:2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可能有些人脑海里对戴尔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贴着PC企业的标签,而实际上,如今我们与以前相比已然大不相同。

“可能有些人脑海里对戴尔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贴着PC企业的标签,而实际上,如今我们与以前相比已然大不相同。”近日,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戴尔科技集团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厂商。

凭借着旗下七大品牌——Dell、Dell EMC、VMware、Pivotal、RSA、Virtustream及SecureWorks的综合实力及领先世界的研发创新能力,戴尔科技集团已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领军者。同时,作为一家在中国深耕20余年的跨国企业,戴尔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推动中国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智能+’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黄陈宏表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也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新时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战略下,传统产业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有数据显示,2018年数字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大约有30%,到2022年这个比重有可能达到60%左右。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戴尔科技集团的实力所在。”黄陈宏表示。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黄陈宏强调,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自上而下”地从企业最高层往下推进,企业决策层的意识和眼光至关重要。

事实上,戴尔科技集团一直在跟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进展,包括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企业投入、人才储备、业务流程优化等。

去年3月,戴尔科技集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研究报告。报告从构建数字经济的战略体系、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数字化产业格局,以及构建开放、协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报告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广泛应用将给中国传统产业带来诸多益处,其中包括使IT系统快速迭代,提升业务敏捷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长度,扩展服务环节,为传统产业带来众多价值等。

去年10月,戴尔科技集团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DTI)。这是继2016年首次发布DTI指数后的再次发布。最新指数基于对来自全球的4600多家企业的跟踪调研分析得出。指数显示,仅仅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者已经从2%上升到24%,数字化转型的后进者也从33%降低至9%。85.5%的企业决策人都认为企业应该进行更为广泛的数字化转型。

如今,DTI指数已成为企业转型重要依据之一。根据DTI指数,有些企业制定了未来1到3年内的投资规划,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依靠新兴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还有一小部分企业甚至计划尝试新兴技术,其中38.5%的企业将投资区块链,20%的企业将投资量子计算,39%的企业将投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发展数字经济,还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

“数据将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燃料。”黄陈宏表示,戴尔科技集团始终致力于站在变革的前沿,推动科技创新,为客户提供数据采集、存储、计算、保护,一站式的从边缘计算到核心数据中心到云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据介绍,近几年在中国,戴尔科技集团与本土伙伴积极合作,不断推进着四大本地IT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及智能制造。戴尔科技集团和中科院共同推出“企业级深度学习应用与服务平台——诸葛·深知”,能够为企业提供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从“互联网+”到“智能+”是一种升华

“智能+”这一概念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黄陈宏认为,我们已进入一个“智能+”的社会。从1998年互联网元年开始,人类用15年的时间做互联网的经济,5年左右以前,中国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近年又提出工业互联网等,希望借助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智能+”,我们开始进入“智能+”的时代,相信“互联网+”和“智能+”会是并行的双车道。

对于“智能+”,黄陈宏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要充分释放大数据的潜力。二是让人工智能帮助企业做决策。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曾表示,如果几年以后企业的决定不是通过人工智能做出来的话,有可能企业的运行方式就是错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