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蚂蚁金服参投QEDIT融资 将把后者ZKP纳入区块链项目

2019-05-18 02:5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据CoinDesk消息,企业区块链隐私技术开发商QEDIT已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蚂蚁金服参投。据悉,蚂蚁金服还将把

据CoinDesk消息,企业区块链隐私技术开发商QEDIT已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蚂蚁金服参投。据悉,蚂蚁金服还将把QEDIT的零知识证明(ZKP)...

据CoinDesk消息,企业区块链隐私技术开发商QEDIT已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蚂蚁金服参投。据悉,蚂蚁金服还将把QEDIT的零知识证明(ZKP)技术纳入其区块链项目。

1 为何需要隐私保护

区块链作为当前热门的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性。其安全性的体现就是区块链上发起的每一次交易都要在各个节点上验证。以以太坊的区块链为例,目前全球范围内有10000个左右的节点(数据来自ethernodes.org),每一笔在区块链上发起的交易,都会广播给所有节点,它的过程会被所有节点知道,可以说完全无法满足匿名性的需求。

从好的方面讲,这样保证了交易的安全。但与此同时,他确确实实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了很大问题。如果所有节点都可以查询到每一笔交易中的全部信息,那么用户隐私将无从谈起。仅仅保护区块链的安全性,而忽略隐私安全显然是不妥当的。

2 区块链隐私技术方案

对于隐私安全的需求催生出了区块链隐私技术。隐私技术种类繁多,有的尚处于理论阶段,有的已经进入实际使用。主流的解决方案有通道(Channels)、混合器(Mixers)、环签名(Ring Signature)、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及限制参与者、去链、等方式。一下着重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

通道,就是一个智能合约,其中发起的交易都发生在链下,只有参与交易的双方才能看到。并且,只有那些在存款、取款和解决途径出现冲突的交易才会被放到链上。而交易冲突就是比如发起交易的一方无法辨认或者不承认另一方的签名的情况,那么这时智能合约就会认为这笔交易不被交易双方所接受而将其提交至链上待双方追溯处理。

通道解决方案,是完全建立在更高的可拓展性前提之上而得到发明的。你可以在通道中发起交易,而不会使这些交易都暴露在区块链上,原因就在于,每个没有上链的票据,都不会被参与方之外的人看到。

混合器,就是设置好一个与所有交易方都相连的中心平台,多个交易方把需要交易的货币和地址发在该平台上,然后通过交易平台打乱顺序后发到事先制定好的地址中。这个方式很简单,但不仅保护了隐私性,这个地址不会上链,别人不会看到,但需要充分信任中心处理器,这是基于纯粹第三方的信任。为了削弱中心化的趋势,同样可以引入只能合约来解决,同时兼顾安全性和隐私。

环签名,是一种特殊的群签名组成的协议。在其中,交易者只需要证明的其拥有着这组群签名中的任意一个签名的签署权。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只知道这里有五个签名,其中有一个是该交易者的签名。这样,只传送了一段信息给别人,就能够通过这组环签名中专属于该交易者的签名来证实其身份,不可能是别人。但是,其他人仅能证明交易者的签名存在于这组环签名之中,不能证明确切哪个是其签名。

最后就是ZKP零知识证明,它算是目前最前沿的隐私技术方案,也是最为强大有效的。零知识证明,是由S.Goldwasser、S.Micali及C.Rackoff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零知识证明实质上是一种涉及两方或更多方的协议,即两方或更多方完成一项任务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证明者向验证者证明并使其相信自己知道或拥有某一消息,但证明过程不能向验证者泄漏任何关于被证明消息的信息。大量事实证明,零知识证明在密码学中非常有用。如果能够将零知识证明用于验证,将可以有效解决许多问题。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被强盗抓住,为了保命,他需要向强盗证明自己拥有打开石门的密码,同时又不能把密码告诉强盗。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先让强盗离开自己一箭之地,距离足够远让强盗无法听到口令,足够近让阿里巴巴无法在强盗的弓箭下逃生。阿里巴巴就在这个距离下向强盗展示了石门的打开和关闭。这个整个过程就是零知识证明,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石门的口令)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阿里巴巴知道打开石门的方法)是正确的。

再举个例子,A拥有B的公钥,A没有见过B,而B见过A,有一天两个人见面了,B认出了A,但A不能确定面前的人是否是B,这时B要向A证明自己是B,也有2个方法。

一是B把自己的私钥给A,A用公钥对某个数据加密,然后用B的私钥解密,如果正确,则证明对方确实是B。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