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进得了 乡村回得去

2019-05-30 06:0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陈亚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

  “城市进得了,乡村回得去”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进得了 乡村回得去

【经济界面】

  有人喜欢大都市的热闹繁华,背井离乡从乡村来到城市发展;有人喜欢乡村的宁静悠然,在城市漂泊打拼之后,又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乡村,扎下根来创新创业……“城市进得了,乡村回得去”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要凝神聚力办好自己的事。今年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向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今后应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怎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好融入城市?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

  【案例】

  今年32岁的曹小军从甘肃老家来到北京已经11年了。2013年4月,他加入京东物流,成为一名普通的快递员。“每天平均送货150至200件,从早到晚来来回回地跑。”曹小军说,目前,他的配送时长已达1900多天,配送总单量超过28万件,他所在的片区快递员也从十几人变成了100多人,其中有不少快递小哥都来自偏远地区的乡村,在“北漂”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大城市里的生活。

  “我现在每个月能赚到1万多块钱。”曹小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和妻子在北京打拼,为留守在老家的父母和儿子撑起了一片天。去年,他还用攒下的工资和十几万元的公积金在老家购买了一套新房子。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曹小军的儿子已经9岁了。每次提起儿子,曹小军总会感到有些愧疚,因为在他看来,平日里工作比较忙,陪伴家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如今,很多人选择从乡村来到大城市发展。正如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所说,我国还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陈亚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18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59.58%。城市人才入乡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渠道开始打通,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在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出新动能的同时,我国也在持续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各大区域板块实现良性互动。今年以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进一步释放、拓展和深化,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更加强劲、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持续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回暖,四大板块良性互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力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空间格局渐次优化。

  然而,陈亚军也提醒,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一些明显的制度短板,城乡要素流动仍存在障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城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短板,也是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

  在陈亚军看来,各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不一样,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很大,不能搞成全国“一刀切”。要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努力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2.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政策】

  《意见》指出,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母亲节那天,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班的顾扬(化名)给远在农村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这次通话让他变得十分沮丧。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