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还有553天,中国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019-06-27 20:3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一直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

  还有553天,中国要打赢这场硬仗

  截至2019年6月27日,距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553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数据显示,仅2018年,全国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86万人,连续6年减贫1千万人以上。全国283个县脱贫摘帽。

  但面对接下来的脱贫任务,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为何直言“难度依然很大,困难仍然不少,挑战是巨大的”?  

还有553天,中国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难在哪?

  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一直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

  欧青平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坦言,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薄弱的区域。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之所以如此之大,欧青平指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深度贫困地区集三区为一体。这三区分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据了解,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中,革命老区县有55个,少数民族县有113个,还有部分是边境县。

  第二,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欧青平表示,相对而言,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在藏区高原等地,很多项目工程每年的平均施工期不到半年,给脱贫攻坚带来很大的难度。”

  第三,深度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比较低。“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虽然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但是对生活的满意度并不低,因为他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形态下,与外界接触比较少。”

  第四,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这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了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五,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因地制宜,齐力打赢这场仗

  凉山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有深度贫困县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万,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达19.8%。但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已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1%。

  谈及脱贫经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向贵瑜指出,以发展引导形成内生动力,以内生动力进一步带动深度发展是其主要做法。

  民间有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凉山州脱贫更是离不开路。

  据向贵瑜介绍,过去凉山的观念比较落后,一些群众认为路只要能凑合走就可以,更是习惯于人背马驼。而自精准扶贫以来,随着一条条山路的打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贸易方兴未艾,百姓们发现原来路就是发展,有路就有钱,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我们彝族百姓从过去要我修路,已然转变为我要修路。”

  观念的转变不仅是在修路方面有所体现,在住房方面亦是如此。

  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养成了人牛马混居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极差。精准扶贫以来,百姓发现原来住不仅仅是生存,还意味着生活。观念的转变让彝区百姓迸发出前所未有对美好家居的向往。

  据悉,脱贫攻坚以来,凉山总共陆续投入271亿元,建起10.82万套新房,让48.54万贫困人口在这些新房中开始了新生活。

  而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而言,协调好扶贫开发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极大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能力。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以坡耕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是黄河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59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7%,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据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介绍,林县主要通过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坚持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

  据悉,2016年以来,临县全县组建合作社3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参与造林,其中贫困劳力9000多人。2016年至2018年,临县累计造林99万亩,是“十二五”期间全县造林面积的2.6倍,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1%提升为2018年的24.5%。

  不仅如此,贫困人口在增绿的过程也通过退耕还林、造林护林、生产经营、流转入股等方式稳定增收。

  消费扶贫将成重要途径

  “‘三区三州’虽然还剩下172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但是这些地方的脱贫成本比别的地方高,脱贫难度比别的地方更大。”欧青平表示。

  如何在接下来的553天内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备受社会关注。

  欧青平透露,在下一步政策举措里,将把推进消费扶贫作为壮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