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制度、营商环境、监管要适应开放步伐

2019-03-28 05:1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以“服务业的开放”为主题的分论坛现场。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中国服务

  博鳌亚洲论坛聚焦服务业开放
  制度、营商环境、监管要适应开放步伐

  3月26日-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在3月27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服务业开放也是嘉宾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去年以来,扩大开放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服务业开放是对外开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成为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提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根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连续5年保持全球第二位。

 

  中国的服务业开放正当其时,为何要开放?如何开放?北京市副市长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春华资本集团主席兼创始人胡祖六等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何要开放?

  开放不够导致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殷勇:服务业开放为什么对中国如此重要?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服务业扩大开放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约70%,发达国家大概达到75%,中国在去年年底达到了52%,所以我们和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差距。世界上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5%,其中反映的趋势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自然地提高。我们希望通过服务业的开放,促进三大产业的结构进一步的优化。

  第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全球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球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大概是50%,发达国家的数字是75%,不发达国家为20%多,中国目前的占比是45%左右,这个比例在稳步增长。其实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现在6%-7%的中高速增长,我们的就业一直保持稳固,每年新增1300万就业机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业提供的。说起服务业大家可能想到的是医疗、保险、餐饮、旅游,其实金融业、电信、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都是服务业,这些领域的发展将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服务业开放可以提升我国对内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目前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全球服务业占全球贸易的1/4,中国的比重只有15%不到。2018年服务贸易逆差是1.9万亿人民币,占货物贸易顺差的71%,也就是说我们71%的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差掉了。并且,在中美贸易格局中,中国是唯一的服务贸易逆差贡献国,在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中美国占到了86%,其他国家总共占比14%,从这个贸易结构也能够看出中国的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开放度不够。中国对WTO承诺的服务业开放领域,对整个服务贸易的覆盖率约为54%,一些发达邻国这一比例是62%,日本达到73%。根据OECD对全球44个贸易国家在22个子行业服务贸易开放度的限制指数计算结果,中国的综合排名是第40位;22个子行业中,中国排名最高的子行业只排到第21位。开放和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

  如何开放?

  制度、营商环境、监管都要适应开放步伐

  李扬:中国加速服务业对外开放,并借以提升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这是新的发展阶段。

  我观察服务业的发展有三个环节需要注意。第一个环节是制度,允许不允许外国进来?去年博鳌论坛上中国宣布了金融业十几个领域的开放措施,今年全国两会通过了新的《外商投资法》,确立了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规则。规则层面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开头,看到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环节是营商环境,让你进来了,是不是能够赚钱?能不能进入市场,能不能获得当地的消费者?这是很大的事情,其实关乎文化、社会的问题。以金融业为例,数字显示,中国银行业外资占比过去是3%,现在下降了,并不是说我国在这方面有限制,但是它自动下降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外商进入之后很难开展业务,是因为国内的营商环境外商没有办法适应。现在都说金融对外开放,如果人民币不可兑换,如果我们对资本项目施行比较严格的管制,外商来了有什么用?下一步,要让外商真正地进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三个环节,监管怎么做?服务业和制造业不一样,通过劳动体现价值,而不像制造业一个飞机、一个轮船,价值看得很清楚。目前监管不知道怎么做,市场风险层出不穷,服务业“摸不着、看不到”,给监管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现在开了一个好头。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