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专家谈多款APP被疑窃听:成本太高,企业应不会冒险

2019-03-29 19:0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王庆凯)近日,有国内媒体称耗时3个月测试发现多款手机APP疑似通过“窃听”用户对话,精准推荐广告。

  中新网北京3月29日电 (王庆凯)近日,有国内媒体称耗时3个月测试发现多款手机APP疑似通过“窃听”用户对话,精准推荐广告。随后大量网友也反映自己的相似经历,美团、饿了吗等多款APP再陷“窃听门”。

资料图:手机上的APP。

资料图:手机上的APP。

  对此,百度回应称,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阿里巴巴则表示,绝不会采取不合法、不合规的手段采集使用用户信息。目前,包括美团、饿了吗、今日头条在内的各大网络平台悉数回应:不可能。

  手机APP是否存在“窃听”的可能。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通过手机APP进行“窃听”的技术目前是可以实现的,但通过语音获取用户信息,进而转化成商品推荐,技术及商业成本均太高,对于企业而言,并无驱动力,企业应该不会这样做。

  实际上,手机APP“窃听”的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6年,英国媒体就曾报道称,怀疑Facebook通过手机“窃听”用户谈话,从而达到广告精准推荐的目的。随后,中国的今日头条、百度等互联网公司APP也相继被曝出“窃听”用户。

  “科学的方法应是做软件行为分析和数据流量分析,通过监控录音接口直接查看APP的流量调用情况,而不是通过用户聊天测试这种不科学的方式,”知名网络安全专家李铁军表示,至今全球没有一个安全厂商的研究人员分析出某个中国商业公司的APP在实施“窃听”行为。

  网络安全专家认为,不考虑其他商业因素,单纯从技术成本角度,商业公司确实没有驱动力去“窃听”用户。

  首先是流量成本,手机用户的声音需要上传至服务器处理,即使每天只采集8小时,每天消耗流量至少50M,一个月就1.5G,流量成本太高;其次,收集的语音需要转化成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才有价值,单个用户8小时的语音去调用各种复杂机器学习模型,声音转文字、语义分析、意图判别等,单服务器的计算成本,几亿用户一年需花费上千亿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贤刚告诉中新网记者,从技术角度讲,这种“窃听”手段目前是可以实现的,但这种方式在企业应该不会存在。因为目前基于数据共享和算法的技术,即使不“窃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企业想要的信息,“窃听”用户日常谈话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企业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完)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