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

2019-04-03 12:0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本世纪以来,我国承接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第二大目的地。

  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

  □ 王晓红

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

  本世纪以来,我国承接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第二大目的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服务业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并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但也必须看到,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全球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内外部诸多因素都对我国更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对此,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构建在岸与离岸互动、东中西部融合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格局。

  服务外包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态,涵盖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三大领域,具有科技含量高、国际化程度高、增长空间大、产业带动力强、吸纳大学生就业空间广阔、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性强等特点,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推动服务全球化与价值链攀升的重要动力,也是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式。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加速服务要素全球流动,促进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加速全球价值链分解、重构与优化,促进全球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优化全球创新链布局,推动创新全球化;推动后发国家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引领的全球新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发展,为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技术支撑。

  产业总体态势良好 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

  本世纪以来,我国承接以服务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第二大目的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服务外包规模集聚壮大,成为推动新兴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外包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对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目前新兴服务贸易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出口的已占70%。

  二是服务外包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呈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态势。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三大业务领域发展更加均衡,知识流程外包成为主要增长引擎;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高端增值业务日益扩大,推动了产业向研发设计、数据分析和挖掘、整体解决方案、系统设计服务等高端业务领域发展。

  三是服务外包企业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较快增长,大中型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民营企业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服务外包企业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逐步由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提供单一技术服务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由承接单一项目向与发包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四是形成面向全球的多元化市场布局。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从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已经拓展到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空间。

  五是吸纳高端人才就业能力增强,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结构以大学生为主,并不断向高端化发展。同时,服务外包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以外包企业、培训机构、职业学院为主体的人才培训体系。

  此外,从国内区位布局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分工关系和融合发展态势。“一线接单,二三线交付”的产业链布局已经形成,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更好参与价值链分工,提升了中西部开放型经济水平。

  诸多短板形成挑战 薄弱环节值得重视

  但也要看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仍较薄弱。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目前中小企业占服务外包企业总数的99%,且相关企业多数以国内业务为主,企业在国外设立交付中心、参与国际并购的数量较少,综合效益、国际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主要位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服务供给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系统服务和集成能力,在业务标准化程度方面也存在较大短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投入不足,难以享受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政策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都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