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商务部多措并举 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2019-04-05 03:1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商务部多措并举 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深入推动汽车平行进口,力促老旧机动车报废,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为报废机动车再利用松绑 自2019年4月1日起,制造业等行业税率由16%降至13%,

  商务部多措并举 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深入推动汽车平行进口,力促老旧机动车报废,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为报废机动车再利用松绑

商务部多措并举 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自2019年4月1日起,制造业等行业税率由16%降至13%,部分车企开始调低汽车销售价格,油价、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产品价格也有所下调。高峰表示,这降低了消费者购车成本、用车成本;汽车制造企业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产品的提档升级,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总体上看,增值税税率下调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

  2018年,限额以上汽车类消费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6.8%。在2019年4月4日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将多措并举提振汽车消费。

  多措并举,全面提振汽车消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从优化环境、增加供给、促进升级、拓展消费等重点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一是优化市场环境,重点加大对未按要求明示价格、加价销售、强制搭售、违规限制经销商经营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努力营造竞争有序、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

  二是拓展供给渠道,深入推动汽车平行进口,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汽车消费需求。

  三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出台促进老旧机动车报废更新、二手车交易的法规、规章和相关国家标准,取消机动车回收企业总量控制,放开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再制造再利用,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完善促进汽车消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促进汽车后市场发展,努力拓展汽车消费空间。积极推动汽车赛事、汽车旅游、汽车文化、汽车改装等相关产业发展,深挖汽车后市场潜力。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刺激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限迁指的是部分地区采取限制环保标准、限制年份等措施,避免外地二手车大量进入本地市场。限迁政策对二手车流通形成阻碍,对二手车市场活力造成影响。

  事实上,取消二手车限迁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人民政府不得制定“限制二手车迁入”的政策,京津冀、江浙沪、长三角三大区域有特殊要求的15个城市除外。已实施二手车限迁的地方,要在2016年5月底前予以取消。该文件公布后,部分地区陆续取消限迁政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并未取消。

  2017年3月,商务部、公安部、环保部联合发文,再度提出各地应加快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要求各地在当年4月14日前将政策落实情况上报,对取消二手车限迁进展缓慢的地区将提请国务院适时开展实地督查。商务部也数度提及继续推进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2018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多地宣布取消限迁政策。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简称“中汽协”)2019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二手车累积交易1382.19万辆,同比增长11.46%;累计交易金额8603.57亿元,同比增长6.31%,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已实现连续6年的增长态势。但2018年的新车销量为2808.1万辆,二手车的交易量不及新车的一半。

  中汽协数据还显示,2018年二手车交易转籍比例提升至26.21%。2019年1-2月,二手车转籍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0.41%。二手车转籍比例不断提升,与全面推进取消限迁政策密切相关。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郑书伟表示,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的结构和特点在发生变化。前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增长比较快,每年新车消费近3000万辆;近年来,汽车消费增长点由原来的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地区,由新车消费转向二手车消费。在国际上,二手车的交易量要比新车消费量大得多,我国的情况却是新车消费量远远大于二手车交易量。随着“取消二手车限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二手车的流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速加快,说明汽车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

  为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再利用松绑

  关于机动车报废更新,已经有相关政策和文件出台。2019年1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对原文件的主要调整在于:允许将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出售给再制造企业,提高回收价值。“五大总成”指的是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按照此前的政策规定,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