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应收账款是净利5倍,多家子公司离奇亏损,中科软离上市还有多

2019-04-11 00:1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应收账款是净利5倍,多家子公司离奇亏损,中科软离上市还有多远?

3月13日,中科软(430002.OC)披露2018年权益分派方案,拟每10股派4元现金,以2018年总股本3.81亿股计算,本次公司拟分红1.52亿元。作为老牌新三板企业,公司营收、净利持续增长,可谓“品学兼优”,自2013年以来共实施七次现金分红。

然而,光鲜之下“硬伤”颇多,公司应收账款计提宽松、子公司多数亏损、涉嫌商业贿赂等一系列风险待解。此外,时隔近一年,中科软仍未对2018年6月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做出书面回复,迟迟不更新招股书。未来,中科软能否成功上市仍是一个未知数。

大额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过高

中科软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根正苗红的国有控股企业,其实控人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公司主营业务是提供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服务,属于典型的行业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保险、医疗卫生、政务等多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中科软的主要客户也是大咖云集,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国家开发银行等均位列其中。

早在2006年,中科软便挂牌新三板。由于主要客户优质、稳定,中科软的业绩表现与众多新三板挂牌企业相比,美好的不太真实。2006年至今,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

1

然而,长期与国有企业合作除了给中科软带来稳定的业绩增长之外,公司的应收账款也逐年攀升,面临回款期较长的风险。

2016-2018年,中科软的应收账款分别为8.95亿元、11.85亿元、10.15亿元,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4.63%、30.52%、24.15%,占同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466.14%、504.25%、316.19%。

尽管中科软宣称,目前公司客户以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业为主,履约能力较强。不过,财经网注意到,2018年,应收账款账期在5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为2924.65万元,较2017年账龄在5年以上的应收账款1762.74万元增加1161.91万元。

2

来自:公司年报

也就是说,2017年,在4-5年账龄的应收账款中有1161.91万元未收回,占2017年4-5年账龄应收账款1655.82万元的70.17%,即约7成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然而,中科软在计提比例上则相当宽松。

公司对3-4年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比例仅为40%、4-5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为60%。业内人士表示,三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已具备较大的回款风险。

除大额应收账款挂账外,中科软的资产负债率也远高于同行。

据悉,软件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同行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40%-50%之间。然而,2015-2018年,中科软的资产负债率则高达79.22%、76.90%、74.16%、71.66%。

存货跌价准备前后矛盾

招股书披露,2014-2016年,中科软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5.20亿元、5.91亿元、4.44亿元,分别占公司当期总资产的17.87%、16.98%、12.22%。通常而言,存货账面价值占公司资产比例较高,存在存货跌价风险等问题。

然而,报告期内,中科软并未进行存货跌价准备。

招股书显示,公司存货为发出商品,主要为系统集成业务和外购的软、硬件产品及外购劳务。同时,公司表示,报告期各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均高于存货的账面余额,上述存货不存在减值,无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据悉,同行上市公司恒生电子(600570.SH)的存货包括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而中科软将存货科目仅定为发出商品又是否合理呢?

对此,发审委在反馈意见中也提出同样的质疑,要求公司说明存货科目仅包含发出商品一类的原因,有关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规定。同时,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存货明细类别及库龄情况,披露各期末存货余额对应的主要在建项目情况,明确所有存货余额均对应具体合同。

在最新的年报中,财经网发现,中科软的存货科目出现了变化。审计机构表示,存货核算内容为系统集成项目的硬件设备,这与之前公司披露的存货为系统集成业务和外购的软、硬件产品及外购劳务出现分歧。

与此同时,公司也进行了存货跌价准备。2018年,公司存货账面余额为4.24亿元,跌价准备为324.16万元,占比为0.8%。

尽管2018年中科软进行了存货跌价准备,但与恒生电子相比,公司除存货数额较多之外,计提比例仍甚微。2018年,恒生电子存货账面余额仅1967.65万元,计提跌价准备394.03万元,占比为20.02%。

3

来自:恒生电子年报

多个空壳子公司离奇亏损

中科软盈利情况抢眼,然而,旗下公司多数却处于亏损状态。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