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亚马逊“小聪明”与阿里巴巴的“大情怀”

2019-04-12 09:35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曾被互相视为彼此在另一个国家的对标公司,但从诸多方面来看,尤其是平台产生的行业价值和社

亚马逊“小聪明”与阿里巴巴的“大情怀”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曾被互相视为彼此在另一个国家的对标公司,但从诸多方面来看,尤其是平台产生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来看,现在亚马逊和阿里的不同已经越发明显了。

近日,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因为纳税成为媒体争议的焦点,前者因为零纳税上了微博热搜,后者则因为成纳税大户被媒体点赞。市值只有亚马逊的一半的阿里巴巴,仅看2017年数字,纳税额却是亚马逊的15倍,这背后的信息值得深思。

阿里巴巴“犯傻”:市值是亚马逊一半,纳税却是亚马逊的15倍

亚马逊“小聪明”与阿里巴巴的“大情怀”

「亚马逊不纳税」一直是舆论场的热点话题,亚马逊在不久之前被报道向美国政府纳税为0,且已是连续第二年零纳税,亚马逊对此解释是,「公司纳税是基于利润,而不是收入。鉴于零售业务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加之我们持续的巨额投资,我们的利润仍然不高」。2017年数字,阿里尽管市值只有亚马逊的一半多,纳税是亚马逊的15倍。

2018年,亚马逊净利润112亿美元,在获得1.29亿美元的联邦退税后,联邦所得税率变成了-1.2%,退税比应缴税额还高。亚马逊的聪明在于,它完全按照美国现行税法规则来执行,把规则运用到极致,这家公司充分利用了美国税法的规则,用当年发生的亏损额,去抵消以后年度的应税所得,并且大幅利用了设备投资成本的税收抵免优惠和研发的税收优惠进行避税。

同样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人品」比亚马逊高出了一大截。4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2018年全年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这是从2013年以来连续第6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纳税王,这六年阿里巴巴纳税额已经增长7.3倍。

516亿元,仅仅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企业向国家和社会纳税的金额。和亚马逊进入一个行业就摧枯拉朽的“毁灭”一个行业,同时自己坚决避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不仅自己纳税,同时正在提振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带动周边企业及整体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带动税收增长。

作为开放平台,阿里巴巴构建的生态圈,不只是旗下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平台,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务商、物流公司以及生态圈其他合作伙伴等,都直接或间接在其平台上展开业务。阿里生态圈给这些合作伙伴带来成功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创下了巨额的税收。

事实上,如果算上阿里巴巴整个数字经济体创造的纳税额,这个数字将更远超516亿元。2018年底海尔、联想、美的、小米等登上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上榜的100家民营企业百强纳税总额达655.51亿元,而这些公司很多都因为在阿里的电商生态中,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功。

中美互联网平台的南辕北辙:能力大了,责任跟上了吗?

亚马逊“小聪明”与阿里巴巴的“大情怀”

作为一家市值超9000亿美元的巨头,亚马逊连续两年对于联邦「零交税」,这明显和企业的社会价值不相匹配。美国政界不分左右都以怼亚马逊为荣。亚马逊也一再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点名,很多普通美国人甚至觉得,亚马逊的这种操作是在彻底的利用规则逃避自己的责任,是「大而不税」的最坏典型。

之所以亚马逊遭到社会各界如此强烈的反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电商带来的颠覆性革命,而是亚马逊激进但「合法」的避税政策:能力很大,但责任却没有承担足够多。

由于持续依赖规模扩张,亚马逊长期亏损,一直以来只缴纳少得可怜的联邦税。在西雅图深耕近十年,亚马逊导致当地房价上涨75%,交通负荷上升显著,但其对公租房建设、改善交通系统等公益责任的积极性不高。就在前一段时间,当亚马逊宣布要在纽约新建的总部,收到的却是纽约市民的抗议,原因是亚马逊建这个总部,纽约州政府不但将对亚马逊免税,还将对亚马逊补贴近30亿美元。

亚马逊压榨员工也时常被媒体拿来讨论,这家公司向来只重视管理层和工程师,对支援工种员工的权益保障不足,常通过第三方公司派遣用工的方式规避义务。亚马逊曾承诺将所有员工的最低时薪提高至15美金,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仓库管理员依靠政府发放的食品券维持生活,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甚至还通过腕表控制员工的上厕所时间。

而与亚马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始终是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去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17-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中,CEO张勇在报告的致辞部分表示,「社会责任是阿里巴巴的核心竞争力」,张勇还写道,「从一个创业公司逐渐成长为一个数字商业的新经济体,阿里巴巴为社会担当的初心从未改变,这家企业始终保持温度,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不断地通过技术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