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亚洲:在文明互鉴中焕发勃勃生机

2019-05-01 11:0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交流互鉴·聚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刘江伟 张斐晔 开栏的话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交流互鉴·聚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刘江伟 张斐晔

  开栏的话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黄河长江流域到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从印度次大陆到中南半岛,古老而多元的亚洲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筑牢了文明互鉴的情感纽带,搭建了民心相通的友好桥梁。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举行,亚洲各国文明将再次汇聚,对话交流,相互激荡,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今日起,光明日报开设《交流互鉴·聚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栏目,讲述亚洲各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精彩故事,书写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年前,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以文明多样性为逻辑起点,深刻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勾勒出各国文明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路线图。

  亚洲是世界多彩文明的汇聚之地。迈向命运共同体,开辟亚洲新未来,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月中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如约而至,文明之花将盛放北京,让亚洲文明与世界文明熠熠生辉的美好愿景又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倡导对话 亚洲文明走向时代前沿

  亚洲文明,有过群星闪耀的辉煌,也曾历经屈辱苦难,而今大踏步走向复兴。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黄河长江流域到印度河恒河流域,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到东南亚等地区,众多璀璨绚丽的古老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并通过古丝绸之路等线路,与欧洲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发展,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但是,绵延数千年的古老亚洲文明,在近代500年间受制于“船坚炮利”,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而后,亚洲又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昂然踏上了充满希望的复兴征程。

  一部亚洲文明的兴衰史,印证了文明对话之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的差异,孕育了不同文明,而不同文明引领各自社会变化发展趋向所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积淀,值得尊重和珍惜。所谓“文明的冲突”,偏离了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主轴。这也解释了巴黎圣母院大火后为何“人类的惋惜在巴黎相遇”。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亚洲文明的自信力自然会得到提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马凯硕认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回头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时,会更多地关注文化层面,因为任何时代的经济社会大发展都离不开文明的复兴。”风靡一时的歌曲《亚洲雄风》这样展示着亚洲的精神状态:“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要趋势是亚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又一次被推到时代前沿。面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世界乱象,面对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矛盾突出等时代难题,亚洲文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新智慧、新方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对此颇有先见之明,在其早前所著的《亚洲史》中已经指出,21世纪的世界多半会是以亚洲为主导,亚洲的影响将超过它那传统的光荣的过去。

  变革奋进 亚洲文明大有可为

  世界正处于快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亚洲文明,延续亚洲文明生命力?这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亚洲对未来充满憧憬,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亚洲文明大有可为。

  知古鉴今,古老的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尽显青春活力——

  4月29日,清华大学,“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艺术展开幕,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目光。流光溢彩的黄金头冠、镶满绿松石的黄金宝剑、华美的黄金项链……它们或巧夺天工,或意蕴深厚,镌刻着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印痕,勾勒出一幅多彩多姿的文化图卷。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各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与时俱进,亚洲传统文化正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