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商业 >

沪伦通:资本市场开放又一个“大招”

2019-07-02 09:19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业内人士介绍,沪伦通,即上交所与伦交所互联互通机制,符合条件的两地上市公司可依照对方市场的法律法规发行

  A股上市公司可到英国市场融资、“家门口”就能投资境外上市公司——
  沪伦通资本市场开放又一个“大招

沪伦通:资本市场开放又一个“大招”

郭德鑫作(新华社发)

沪伦通:资本市场开放又一个“大招”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显示沪伦通信息的电子显示屏。

  新华社记者 韩 岩摄

沪伦通:资本市场开放又一个“大招”

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景。

  (新华社发)

  今年6月,沪伦通正式启动。

  早在2015年9月举行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中英双方表示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此后,沪伦通开启筹备之路,历时近4年,终于落地。

  在沪伦通机制下,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到英国市场融资、投资者在“家门口”就能投资境外上市公司、证券机构可到对方市场开立证券和资金账户……相关人士指出,沪伦通有别于目前的沪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大招,也是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配套制度还会进一步优化、更多优质上市公司将加入,国际投资者有望借此新路径更深度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对接沪伦两地市场

  ——西向业务已开通,A股上市公司产品在伦交所挂牌交易;东向业务正在积极酝酿中

  对于刚落地不久的沪伦通,不少人存在疑问:这到底是什么?

  业内人士介绍,沪伦通,即上交所与伦交所互联互通机制,符合条件的两地上市公司可依照对方市场的法律法规发行存托凭证(DR),并在对方市场上市交易。

  “相比沪深港通的两地投资者互相到对方市场直接买卖股票,推出DR是一次全新的跨越。投资者参与DR交易结算的模式与股票类似,但DR又不同于股票,它是股票的‘影子’,每份DR对应着一定数量的基础股票。在目前沪伦通的机制下,对方市场的股票不是直接到本地市场交易,而是将股票转换成DR后才到本地市场挂牌交易,投资者可以实现在本地市场用本币投资境外品种,这等同于参与了对方市场的交易。”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具体来看,沪伦通包括东、西两个业务方向。东向业务是指伦交所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中国存托凭证(CDR)。西向业务是指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在伦交所挂牌全球存托凭证(GDR)。起步阶段,伦交所上市公司可以其已发行在外的股票为基础证券发行CDR,上交所上市公司可以其新增股票为基础证券发行GDR。

  与此同时,沪伦通跨境资金起步阶段实行总额度管理:其中,东向业务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西向业务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开展跨境转换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可在对方市场持有不超过等值5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和特定投资品种,以缩短跨境转换周期、对冲市场风险。

  就在沪伦通启动的当天,西向业务正式开通:上交所上市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沪伦通下首只GDR产品在伦交所挂牌交易。根据公告,华泰证券在超额配售权行使之前,发行GDR共计0.75亿份,对应7.5亿股基础A股股票,即每份GDR代表10股公司A股股票。

  华泰证券董事长周易认为,沪伦通实现了中国与欧洲市场的首次直接联通,让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有机会进入全球最成熟、最有影响力的资本市场之一。“华泰证券的成功发行上市,将为未来更多中国企业通过沪伦通机制登陆伦敦市场提供样本。”

  华泰证券之外,还有哪些上市公司能够参与沪伦通?

  中国证监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发布的沪伦通联合公告明确,东向中国存托凭证发行人应为在伦交所主板上市且进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官方名单高级上市部分的公司,西向全球存托凭证发行人应为上交所主板A股上市公司且其发行的全球存托凭证应进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官方上市名单。

  据悉,西向业务正式开通的同时,沪伦通东向业务潜在发行人和市场机构也正在积极咨询有关规则,目前多家境外上市公司已表达了到上交所挂牌CDR的意愿。

  从互联互通中获益

  ——让国际投资者从中国市场的增长中获益;推动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

  谈及沪伦通,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近日指出,启动沪伦通有助于促进中英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符合中英双方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在当今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沪伦通的启动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沪伦通的启动也再次表明,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歇。”

  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业界对于沪伦通给予高度评价。

  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表示:“沪伦通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在我们展望亚洲新机遇之际,它将深化我们与全球的联系。”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