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博鳌论坛现场马蔚华、李东荣、邵伏军激辩金融科技

2019-03-31 20:2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对这些热点话题逐一

金融科技潮流下,传统银行如何演变?IT公司or数据公司?科技金融公司和传统银行业务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用户数据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3月29日,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上,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对这些热点话题逐一回应。

传统银行如何演变?

“要想改变银行的面貌,就不能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传统银行来看待。”马蔚华在回忆招商银行发展时如此说道。1999年,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的马蔚华被调任招商银行任行长,从央行到招行,马蔚华面临着小银行和大银行竞争的挑战。

他回忆称,“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末期,当时的银行是很传统的,当时如果把它当成是一个传统的银行,永远没有出路。我当时把银行当成了一个IT企业,IT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银行的变革。招商银行最早是一个小银行,完全是靠网上银行、银行卡完成了1.0的革命。1.0就是物理网点为点,但是我们没有物理网点,就靠电子银行,靠IT的变革,靠着IT革命来实现。到了第二阶段,我仍然不把自己当成是银行,我把银行当成是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

“因为物理学有一个概念,物质结构相同的可以相互相融。所有的金融公司,它最重要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表达,如果你当成了一个数据公司,完全可以进行数据的革命,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反映出来。”

马蔚华提到,在不同的时代,客户对银行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现在需要人工智能,通过研究人工智能的行为和体验,和客户对数据化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才能完成银行3.0的变革,这是银行面临的问题,传统的银行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说管理体制,文化和理念,不是完全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就可以解决的,必须真正融合到这个数据化的过程中去,把自己作为一个数据化的公司,才能完成这个革命。

在金融机构与IT关系方面,李东荣指出,新的金融服务方式的出现,有的时候是需要以技术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数码技术的出现,就不会有数码摄影取代胶片摄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条件下,由于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所以服务的方式是有可能会改变的。

银行和科技公司将逐渐重合

提及将来银行和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马蔚华认为,将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会逐渐重合。在马蔚华看来,银行的基本功能有三种价值:存款、支付和贷款。如果数据化充分发达,科技金融公司能够胜任这些任务,将来不一定要通过储蓄或现有货币的形式,只要能完成价值交换就行了。

他认为,钱不一定在银行账户里,也可以在电子公司的设备上,支付也不一定靠银行。“银行面临的挑战是技术性的脱媒支付,现在所有的(载体)都可以支付了,银行也可以用新技术来支付,但银行的任务还是存在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通过设备来完成。”

从支付行业来说,邵伏军认为,“未来,支付行业可以和其他行业互相赋能。支付行业掌握了大量数据以后,可以更准确地为个人、企业画像,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对原来的商业模式会带来改变。”他指出,以前支付行业主要是收转接清算费用,以后就要深入到企业、个人,为之提供其他相关产品。

他进一步举例,比如可以深入到产业链、服务链、金融链,通过这些方面来收取费用,这对支付行业的影响会很大。

谈及金融科技为支付产业带来的机遇,邵伏军认为,一是深层联网通用的机遇。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类支付工具将被应用在各类支付场景,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步在医疗、校园、公交、地铁、税务、政务等行业领域广泛应用。二是产业赋能的机遇。借助金融科技,支付产业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更好地区分用户特征、完成用户画像,更加精细化地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商业模式创造的机遇。通过金融科技深层次应用,支付企业在商户端能够深入嵌入企业的供应链、服务链、金融链,在用户端能够深入到消费者决策和交易过程,通过提供更多服务,创造出新商业模式。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也对账户发展、数据安全和风险控制等带来了挑战。

隐私保护不容缺位

大数据时代,在享受着智能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数据暴露用户隐私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李东荣表示,对数据最好解决两个认知,一个是它的性质,第二个是它的使用边界。就数据性质而言,李东荣认为它具有双重性:强烈的个人性、公共性质。个人性质方面,要重视数据的个人隐私,并主动创造条件去保护;公共性质方面,有一些数据是必须受到公共监督。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