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面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2019-04-10 04:5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现代化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急需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下,不断探索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本文在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信息平台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包括内涵、方法、目标、路径等),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等关键环节,以期为新时期空间规划的智能编制与精准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张鸿辉

工学博士,理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一、引  言

国土空间规划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自中央将空间规划改革纳入《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都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即意味着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以生态保护为导向,以用途管制为抓手,逐渐实现高效协同、集约发展、精细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模式。

规划矛盾非一日之寒,急需新方法解决。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与政策的最高目标。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个规划之间在空间和内容上矛盾突出,总结为“底图不一、底数不清、底线不明、编管不衔”的四个“不”之困,严重影响了规划效力和部门效能,难以适应新时期“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和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新要求。

新技术开启解决传统规划问题新思路。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数据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治理方式的转变。规划行业数据和知识得到快速膨胀与汇集,核心技术和智能算法也日渐成熟,从“人工智能”到“机器智能”,从“智慧城市”到“城市大脑”,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促使空间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突破,赋予了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的新动能。

国土空间数字化生态奠定智慧化根基。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为此,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推进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生态,逐步形成数据精准化、业务协同化、监管全程化、预警实时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二、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方法和实践,要顺应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形成以管控为导向、以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从编管脱节向编管协同转变的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

2.1内涵

结合国家全面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系列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背景,提出以“生态优先、高效协同、集约发展、精细治理”为原则,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AI 、Big Data 、City Information Model,简称“ABC”),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RS 、GPS 、GIS,简称“3S”),以及数字规划、生态规划和智能规划(Digital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 、Intelligent Planning,简称“3P”)技术,在自然资源本底现状的全域数字化基础上,开发以指标设计为基础、以规则制定为手段、以算法研制为核心、以模型研究为支撑,覆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流程的管理系统,助力“一张蓝图管到底”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从传统规划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型生态规划转变。

2.2目标

“多规合一”的实践虽然解决了各个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难以解决传统规划自身的“重心缺失、笼统僵化”等问题。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应该由“部门分治、重城轻乡、静态方案、编管脱节”的传统物质型协调规划向“多规合一、全域管控、动态蓝图、编管协同”的智慧人本型整合规划转变,通过“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新模式、新方法,最终实现空间规划与治理的五个“一”,即空间资源一本账,空间规划一张图,编管协同一张表,空间管控一张网,空间治理一平台。

2.3逻辑

基于“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求和“ABC”、“3S”、“3P”的科学技术手段,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形成以智能编制、在线审批、精准实施、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及时预警为骨架的贯穿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的横向生态闭环,以及“上接部、省、市,下达区、乡、村”的一体化纵向轴线。

面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图1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思路通过以自然资源本底现状及监测、传统规划成果和新兴数据构成的感知数据体系,融合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和模型搭建的学习算法体系,应用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骨架的各个环节,并借助智能模拟等形式,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和市场影响,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协同的生态文明的空间治理体系。

2.4路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