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核工业的“军魂”

2019-08-01 23:5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核工业建设初期,为了辅助研制原子弹氢弹等国家任务,曾征调一大批军队官兵到核工业建设基地。资料图 在部队

  中国人的故事|核工业的“军魂”

  在核工业建设初期,为了辅助研制原子弹氢弹等国家任务,曾征调一大批军队官兵到核工业建设基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转业到核工业工作,身为军人,他们那种忠诚、自律、恪尽职守的精神气质也融入到核工业精神文化基因里。

  82岁张洪义,亲历核爆十三年

  很多年来,张文喆(现中核华辰职工)一直以为自己的爷爷张洪义只是一名普通的坦克兵,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役。直到今年3月,一枚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的纪念章几经辗转送到了爷爷的手上,她才知道,早在转业到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任职之前,爷爷就已经是核工业的老功臣了。在那段惊天历史中,他是驻守马兰基地的一名军人,坚守核试验基地13年、4次执行核爆任务、3次获得嘉奖。

核工业的“军魂”

核工业的“军魂”

纪念章。资料图

  转业之后,老军人张洪义严守保密习惯,对以前所在部队的工作,几十年里都只字未提。今年清明节放假,孙女张文喆回家探病期间反复劝说他马兰基地的事情现在已经解密,集团公司都在收集核工业的老故事,并拿出手机给他看“中国核工业”微信号上的“核工业人一家三代都很好”那篇文章,82岁的张洪义才开了口讲起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张洪义1955年应征入伍。1966年1月,他被编入了中国最神秘的部队,前往新疆马兰基地。

核工业的“军魂”

中国核试验基地纪念。资料图

  他们执行核爆任务的地方是距离马兰基地400公里的罗布泊。那里沙海无边,冬季的气温有摄氏零下30多度,夏季地表温度则高达50到70度,当地有“冬风如刀,夏风如烧”的比喻。刚开始,官兵们都住在帐篷里,由于风沙太大,刚搭好的帐篷转眼就被掀翻了,被子、脸盆一下子就吹跑了,大家出去活动都不敢走远,怕迷失方向,只能在帐篷附近1公里左右的地方活动。

  1966年后,罗布泊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用再住帐篷了,改住地窝子。但不管是住帐篷还是地窝子都要生火盆。晚上10来点快睡觉时就把火盆点上,凌晨3、4点的时候火盆就灭了,睡着的人经常哆哆嗦嗦地被冻醒。

  罗布泊附近有条时令河——孔雀河,里面流的是盐碱水,这是部队的重要饮用水源。旱季孔雀河断流后,大家就在河边挖一两米深的取水坑,用芦苇杆儿吸水喝,但盐碱含量依然很高,大家喝了后都闹肚子,两年之后才开始用汽车从400多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运水。

核工业的“军魂”

张洪义留存的证件。资料图

  在部队担任指导员期间,张洪义两次带队率领工程车进场执行核爆任务。

  在任干事期间,张洪义第三次带队执行的核爆任务正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任务。当时他正在为任务做准备,却接到了家中老母亲病危的电报。组织上告诉他:“回不回去,自己定,如果回家,可以安排他人执行任务。”最终他毅然选择带队前往核爆现场。

  当年9月,所有现场工作都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乡,面对的却是老母亲早已过世的噩耗和家人的不解。他心里很难过,但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守护的是中国核试验基地,守护的是军人的使命。这是一名职业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978年,张洪义退役,但他又主动请缨进场参加了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的核爆试验,并再一次受到嘉奖。

核工业的“军魂”

张洪义。资料图

  明明可以少执行几次任务,却仍要选择亲自前往核爆现场,面对孙女的不解,张洪义说:“国家养兵,必要的时候就要打仗,就要流血牺牲,作为人民的军队就要尽义务。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外国的欺侮,我们就是要有原子弹。作为军人要付出,要尽职责、尽义务,流血牺牲也是应该的,是无上光荣的。”

  98岁郭孝,英雄老八路

  今年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核工业208大队98岁高龄的退休老人郭孝也在全家人的祝福下庆祝自己的生日。与党同一天生日,与祖国同行,老人这一辈子,也是充满故事的传奇一生。

核工业的“军魂”

郭孝。资料图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